河南小区欧式裸女洗浴雕塑被刷上红色泳衣
【中华收藏网讯】近日,河南平顶山市区,一小区的欧式裸女洗浴雕塑被刷上红色泳衣,经媒体报道后雕塑又被刷成全白色,恢复了“全裸”状态。此前,这个小区内的一些大爷大妈曾吐槽:裸女雕塑一丝不挂不文明,还是“穿”了衣服好看些。(综合10月23日《大河报》、澎湃新闻)
小区水池里的欧式裸女雕塑,“穿”上件红底白点的蔽体泳衣,大爷大妈们可能觉得不再“有碍观瞻”了,可有点见识的居民便要不乐意了:安格尔的代表作《泉》中举罐倒水的裸体少女,虽然身体袒露,其所体现的则是像泉水般清澈纯洁的少女美,如此画蛇添足,岂非把著名雕塑也搞成手机贴膜了?
实话实说,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确会时常体现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尽管,对于小区里裸女雕塑“穿衣”又“脱下”的滑稽一幕,有些自认为颇具艺术细胞的看客,可能动辄就要拿年长者的“观念陈旧”说事;而我却以为,居住小区毕竟不是艺术场馆,针对自己的生活空间里,要不要设置这样的“高雅摆设”,住在其中的人们,才是最有发言权的。所以,雕塑“被穿衣”,着实只关文化传承,而无涉素养代沟。
覆在小区裸女雕塑身上的衣服“穿而复脱”,不等于大爷大妈的吐槽肯定错了,或许只是老人们不想钻牛角尖去过于计较罢了。有网友就说,其实画上衣服也可以称其为当代艺术,而没穿衣服的原件则未必是艺术,至多只能叫作古董复制品。何况,就文化习俗来说,雕塑属于艺术范畴,但摆放在公共场合,理应考虑到普通受众的审美理念。诚如有论者所指,“不穿衣服”的雕塑是“艺术”,若是放错了位置,就不能高高在上,一味讽刺其他人眼中的“低俗”之嫌。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理解了雕塑“被穿衣”背后的文化差异,一些人就会放下某种“高雅优越感”,善于想到求同存异的包容与换位。事实上,前几年央视新闻频道报道在京展出的著名裸体雕塑“大卫·阿波罗”时,以马赛克遮住雕塑的敏感部位,也曾引发过一阵热议。此后,意大利驻华使馆的新闻官这样表示:央视或是为保护最敏感的观众群体,可以理解。瞧瞧,对裸体雕塑视若寻常的外国人,都能有这种心态,我们又何必热衷于争执怎样欣赏才属“正宗”的呢?
河南平顶山的那个小区,或许是当地的一处“高档小区”。但在“雕塑风波”传开之后,有人就设想,假如当初把水池中的裸女雕塑换成假山亭台,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争议之事了。这倒提醒了某些小区的设计建造和物业管理者,“为业主服务”并非一句空话,不管大的方面,还是小的细节,最好能多一点沟通和商量意识,事先把意见征求做得更全更实些。不然的话,你道裸女雕塑是“高大上”的时髦玩意,而在小区居民那里,却成了胡乱堆砌的尴尬景致。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2025年古玩市场:这些极为重要的事,你一定要明白!
- 弘仁元网拍!2025“七月”名家书画无底价专场
- 艺术品资产化:第三次财富大洗牌,你能抓得住吗?
- 没看错吧!定了!艺术品作为国家的储备资产了!
- 文物市场新政策:民间藏家的黄金时代来临
- 当艺术品遇上资产化:一场重塑文化与财富的变革
- 国家战略视野下:艺术品如何成为未来储备资产的核心力量
- 重磅新规!古董流通全面解禁,文物交易迎来新时代
- 又一座千亿级别的艺术品交易交流中心将拔地而起:艺术品或迎来收藏高峰
- 艺术品金融化势在必行,看不懂又错过一个风口!
- 古董认购新资产,打破艺术品发展围墙,催动产业升级
- 国家发改委:将重点发展文化文物相关产业
- 文化艺术品行业:政策护航,迎来黄金发展期
- 艺术品成新风口?企业蜂拥,政策撑腰,未来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