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的画价为什么高不过齐白石》的评论引争议
近期,美术报刊发了一组评论——《吴昌硕的画价为什么高不过齐白石》一石激起千层浪,该文在许多媒体广为传播。为此,笔者也颇有感触,谈谈自己的观点。

齐白石 石门二十四景之棣楼吹笛图 34×45.5cm 册页 纸本设色 1910年 辽宁省博物馆藏
湖南人齐白石,14岁做木匠,雕花为生;32岁开始学刻印;53岁迁居北京。人生地不熟,他操着一口湖南话独闯皇城,四处漂泊,刻印糊口。其绘画并不被人看好,幸遇陈师曾、徐悲鸿,在他们的大力引荐下,作品渐有人收购。最后,绘画作品价格一路飙升,木匠成巨匠,很是不易。我认为,齐白石作品最大的成功之处是画面充满童趣,配上妙趣横生的打油诗,图文并举,相得益彰。由于他来自草根,吸收了大量民间艺术营养,观察生活,他笔下的螃蟹、河虾、青蛙用水墨的语言演绎得栩栩如生,深受百姓的喜爱,的确有其过人之处。
但作为一代巨匠,我们心平静气地观测,论艺术成就,在四大家之中,齐白石的艺术水准并不如同他的画价那样排在首位。如果从学理的角度看,齐白石作品在创新性、个人面貌和基本功上都不及其他三人。齐白石出身贫苦,基本没有上过学,在8岁时,只跟外祖父读过几天私塾。对历代传统文化研究也没有其他三人深,缺乏文人画的研习临摹经历,其绘画面貌基本上沿袭了吴昌硕大写意的风格,他也曾说愿意做“吴门走狗”。更由于他早年花匠的学徒生涯,失去了绘画学习童子功训练的最佳时期,功力不够,其笔下的梅兰竹菊似乎缺少了传统程式的基本定式,尤其毛竹的撇法,比较粗糙,不够讲究。他笔下的人物、翎毛、动物造型也比较幼稚。如果用传统的笔墨语言衡量,其线条也很难算得上精妙,少了几分书卷气。同时,由于齐白石作品创作的动机主要为了迎合市场需要,商业上的“俗气”自然不可避免。构图变化不多,“套路”痕迹明显,格局并不高。也正因为为了卖画,齐白石缺少了艺术上的求精精神,大量问世的作品比较一般,败笔很多。实事求是地说,他的篆刻水平要高出他的绘画水平。
因此,对一位艺术家的成就得失,我们要从历史的经纬度进行全面考察。艺术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审美评判也有其规定性。比如,创新、风格、格调、笔墨、章法、造型等等,这些都是绕不开的“放大镜”。我们进入商品经济以来,绘画市场的价格,潮起潮落,受多方面的因素制约。尤其最近艺术品跟风炒作的现象愈演愈烈,很多抱着不同目的的人,把钱投在了艺术品市场,直接导致了天价屡屡拍出。笔者认为,艺术作品的价值和价格就像两套马车,在不同的线路上奔跑,尽管有时会平行、会交叉,但宏观上看,他们的目的地不同,绘画作品的价格有时与其水平并不一定成正比。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当年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作品,生前并无人欣赏,唯一卖掉的一幅作品还是抵画商的材料费。齐白石生前也从未自称自己如何了不起,今天,他的画价润格高过其他几位大画家,是一些利益体在捧高,有很多甚至是在做商业投机。作品虽拍出天价,但并不意味着艺术水平就到天际了。笔者的观点是,考察艺术巨匠的标准要从文化史的角度出发,对其从事领域的独特贡献、以及对后世承前启后的影响等等。尽管艺术家之间会有各自的长短之处,很难精确比较,但齐白石的艺术水准与吴昌硕相比,无论在书法、篆刻、绘画都无法相提并论。吴昌硕开辟近现代花鸟画先河,诗书画印修养全面,构图变化多端,笔力扛鼎,有冲天之气,文人画气息深厚。这些,都是齐白石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勿以画价论画家的短长,更不能以拍卖价高低一锤定音。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中央明确提出: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艺术市场马上要井喷了!
- 艺术资产的逆袭:当传世名作成为资本新锚点
- 真品的价值将回归高位!文物局令行禁止,古董市场整治,强势出击!
- 国内银行纷纷开设艺术金融业务,全都疯狂起来了!
- 文物市场新政策:属于民间藏家的黄金时代来了
- 从文 化 部 第56号文件开始,讲透艺术品资产化政策!变现为王的时代来了
- 新政策加持!艺术品市场或大变天!
- 政策红利爆发:艺术品投资迎来黄金十年
- 央视:各大银行艺术品抵押贷款全面试行!
- 光明日报:国家政府重磅扶持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几大措施让艺术品市场走向巅峰!
- 北 京最新文物艺术品交易政策来啦!推动文物艺术品交易全球化!
- 市场 | 北京率先打响第一枪!发出新政策,大力扶持艺术品市场!
-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文化和旅游工作提了这些要求
- 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文化艺术品将开启一个全新的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