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博物馆藏有大量的珠管文物 两汉时期最多
原标题:珠光宝“器”——湖南出土珠管文物
珠、管等饰物自远古之时起就深受人们喜爱,作为首饰中的重要佩饰,各个历史时期出土的文物中,都能发现其漂亮的身影。湖南出土的珠管文物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至清朝均有。湖南省博物馆就藏有大量的珠、管文物,其中两汉时期最多,制作珠管饰品的材质非常广泛,有金、银、铜、陶、瓷、玻璃、玉、石、翡翠、玛瑙、水晶、绿松石、琥珀等等,制作工艺依质地不同各具特色。
宁乡炭河里玉珠管(图片来源:湖南省博物馆)
长0.3-4.9、直径0.6-1.3厘米
这些墓葬珠管文物中,以青白玉居多,亦有极少的青白玉因绺裂多、铜锈锈蚀严重而呈浅绿色或深绿色。玉管两端多作斜切面,极少为平面。玉珠有扁圆形、算珠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等湖南商代玉器多出土于窑藏青铜器内,应是作为祭品祭祀山川的礼器。
津市出土战国玻璃管(图片来源:湖南省博物馆馆刊)
长2.3、径0.7厘米
光洁润泽,呈直筒状,中间有穿孔,表面光洁
益阳出土战国玛瑙珠、管(图片来源:湖南省博物馆馆刊)
光素无纹,中有穿孔
西汉玛瑙珠(图片来源:湖南省博物馆)
长1.8-2.6厘米
橙红色,作六棱面梭形,一长一短,中有穿孔,光素无纹。制作规整,打磨光滑。这种多棱面的玛瑙珠,在广西合浦的汉代墓葬出现过,是西方舶来品。
宁乡三亩地玉珠管(图片来源:湖南省博物馆)
长0.2-1、直径0.65-1.05厘米
多作圆形和扁椭圆状,无纹饰,大部分呈鸡骨白色。出土时位于三亩地山脚下椭圆形坑内的青铜云纹大铙旁边,同出的其他玉器还有环、玦、动物形玉饰等,共70件。其性质是与青铜云纹大铙一起祭祀山川而用。
东汉束腰管形玛瑙耳珰(图片来源:湖南省博物馆)
长1.9-2厘米
馆藏束腰形管状耳珰收藏较多,均出自汉墓。质地有玛瑙、玻璃、琥珀。此种耳珰始见于西汉中期,流行于东汉。新莽时期以前仅用作装饰品,从东汉早期开始用做耳珰,到东汉中晚期主要用做耳珰。耳珰亦称耳瑱,悬于冠或发髻的两侧,垂于耳际。一般一端较大,一端较小,中腰内凹,如喇叭状,中有一穿孔。此两件玛瑙耳珰大小基本一致,制作细腻,当为首饰精品。
汉代六棱形水晶珠(图片来源:湖南省博物馆)
长3.4厘米
器作六棱柱梭形,中间大,两端细。器身透明,两端有对穿孔。这种多棱面水晶珠在印度和中亚等地有大量发现,在汉代的港口城市广州和广西合浦也有大量出土,表明这种水晶珠应是通过南方丝绸之路逐渐传入内地。
东汉水晶珠串(图片来源:湖南省博物馆)
大珠长1.7、小珠长0.65厘米
有白色、浅蓝色、黄色,造型有腰鼓形、六棱柱体形、椭圆球形、不规则圆柱体,乌龟形等,皆有穿孔。腰鼓形珠制作非常精致,不规则圆柱体加工较粗糙。其中六棱柱体、腰鼓形珠应来自境外,其他珠来源有待研究。
东汉花斑纹玛瑙珠管(图片来源:湖南省博物馆)
大珠长4.8、小珠长1.1厘米
玛瑙珠呈长短不一、两端细中间粗、两端截平的腰鼓形,从上至下有穿孔相通,共38件。每件纹样各不一致,均饰有宽窄不一的黑白相间或褐白相间的圈带纹,圈带纹以同心圈纹为多,也有少量为斜圈纹带或不规则圈带纹,纹饰无一雷同。琢磨光洁,圈状颜色纹带清秀雅美。这种花斑纹玛瑙珠管在国内不多见,学界普遍认为它们应来自境外,同墓出土的来自域外的多面镂空花金珠亦可作为佐证。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文物市场新政策:民间藏家的黄金时代来临
- 当艺术品遇上资产化:一场重塑文化与财富的变革
- 国家战略视野下:艺术品如何成为未来储备资产的核心力量
- 重磅新规!古董流通全面解禁,文物交易迎来新时代
- 又一座千亿级别的艺术品交易交流中心将拔地而起:艺术品或迎来收藏高峰
- 艺术品金融化势在必行,看不懂又错过一个风口!
- 古董认购新资产,打破艺术品发展围墙,催动产业升级
- 国家发改委:将重点发展文化文物相关产业
- 文化艺术品行业:政策护航,迎来黄金发展期
- 艺术品成新风口?企业蜂拥,政策撑腰,未来已来
- 2025-2035中国古玩市场前景究竟如何?
- 文物市场新政落地,民间收藏迎来价值释放新周期
- 光明日报:国家政府重磅扶持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几大措施让艺术品市场走向巅峰!
- 文物市场新政策:属于民间藏家的黄金时代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