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马未都:我的博物馆你没来不能想象 来了不能复述

发布日期:2018-08-15    来源:华夏收藏网    责任编辑:匿名    阅读:1177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在北京市朝阳区大山子张万坟金南路18号,一片四周空旷的场地上坐落着一家占地8亩的博物馆。走近博物馆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房屋状的“猫别墅”和摘录《道德经》文字——“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墙壁。这正是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7月25日,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先生在馆内接受了环球网记者的专访。

    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接受环球网专访 摄影:贺媛媛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接受环球网专访 摄影:贺媛媛

    收藏到展览再到博物馆:让时代共享文物

    “我们已经存在22年了,我们是5000个博物馆里唯一交企业所得税的。我们不依赖于企业生存,我们靠自身的能力。”谈及观复博物馆的成功经营,马未都先生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的骄傲。

    上世纪70年代,马未都开始收藏器物,90年代初,他的收藏已初具规模:陶瓷、玉器、古家具等藏品逾千件。最初,马未都将自己的藏品进行展览,不久便有观众对展览感兴趣,参观的人日渐增长,这启发了马未都:把展览固定下来,不就是一个博物馆吗?

    1996年,马未都的博物馆正式成立,他给这座博物馆取名为“观复”——出自于《道德经》第16章:“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反复地看,喜欢和研究的成分就自然也包含在其中,而这正印证了马未都最开始做收藏的初心。

    门票收入、服务收入、品牌输出,这三项收入是观复博物馆主要的资金来源。2005年,观复博物馆开始实行理事制度,这为博物馆的经营输入了新鲜的血液。2016年,观复博物馆在众多博物馆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中国博物馆行业协会颁发的全国博物馆文化产品示范单位,其游客数量、文创产品销量得到了公众的认可。

    博物馆的新业态:趋向于服务型的公众生活空间

    一进入到观复博物馆内,传统回字形的展览形式就将陶瓷馆、家具馆、工艺馆、油画馆和门窗馆收进上下两层,一眼望不穿。

    “现代博物馆应该不仅仅是一个展览的空间,更多的是要有一个消费文化的空间。有教育区、互动区、亲自区域。”把博物馆打造成一种集文化、生活为一体的空间,是马未都独特的博物馆理念。采访中,马未都透露,他正在筹划建设观复博物馆北京新馆,并预计将于2021年建成。

    在新馆的服务层面,马未都有着这样的设想:如果游客在博物馆里能够优雅地逛一整天,那么中午休息时,游客可以选择在馆内享受午餐。馆内将设置面积可观的休息空间供游客歇脚,游客可依自身情况选择按摩等服务。在馆内的其它放松空间内,游客目之所及,皆为展品或景观。

    “我希望从观复博物馆开始改变博物馆业态。如果一个人一年来博物馆5到10次,那我一定是改变了博物馆的业态。未来博物馆可以是一个常来常往的地方。希望在未来,你作为主人,招待别人看博物馆,远比其他任何形式都更加高级、文明。”马未都多次直言不讳地表达了他希望改变博物馆业态的愿景:“有的时候,一个人喜欢咖啡馆,一辈子去多少趟都不知道,但是好像在他们家门口的博物馆,一辈子就进去一趟。我一定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我希望博物馆的业态更加趋向于服务,能够让每个人在这里身心放松,学到更多的知识。”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本文来源:华夏收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