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日雅玛拉刺绣:穿针引线“锁”住民族文化
原标题:非遗传承人柏开花:穿针引线“锁”住民族文化
非遗传承人柏开花
“要想把奥日雅玛拉做大做强,就得把它做出特色,让更多人了解蒙古族刺绣。”说起奥日雅玛拉的发展之路,66岁的柏开花侃侃而谈。
连日来,在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届文化博览会上兴安盟展馆的一角,一位老人身着素色衣裙,她的领口与袖口处,均有红蓝条纹装饰,胸口有蒙语文字的刺绣,她就是蒙古族刺绣奥日雅玛拉非遗传承人柏开花。
奥日雅玛拉刺绣(汉语为“圈绣”)是一种立体感强、美观大气而且结实耐用的刺绣方法。据柏开花介绍,她的家族自元代起就世袭传承这一蒙古族传统技艺。
关于奥日雅玛拉刺绣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牧人放牧归来,妻子在他靴子上发现一株兴安薹草,便好奇地把前部螺旋状、后部针尖状的卷草拔下来仔细查看。“好你个卷草,竟敢嘲笑我给丈夫做的靴子不结实,那我就按照你的形状把你绣上去。”
柏开花现场展示蒙古族刺绣奥日雅玛拉
柏开花在研究与实践尝试中便将薹草定义为奥日雅玛拉的图腾,为其圈定文化内涵。“薹草象征着奥日雅玛拉,这就形成独特的蒙古族刺绣。”
10岁开始接触刺绣的柏开花,直到56岁才意识到奥日雅玛拉的重要性,“这是蒙古族在元代以后累积而成的刺绣经验,不同于中国传统门类的刺绣,我想为它做点什么。”柏开花说。
因幼时起随母亲学习刺绣、制鞋、服装裁剪等,柏开花在刺绣方面累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借着儿时对奥日雅玛拉刺绣的学习热情和保护传统文化的使命感,柏开花退休后开办奥日雅玛拉刺绣社团传授技艺,把小时候的刺绣和传统服饰变成退休后的创业路。
2011年蒙古族奥日雅玛拉刺绣技艺被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批准为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2014年柏开花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奥日雅玛拉刺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柏开花现场展示蒙古族刺绣奥日雅玛拉
柏开花不仅传承了民族这门古老的技艺,而且不断创新,为奥日雅玛拉融入了许多新的创意元素。她的团队在传统单轨绣绣法上,创新了螺纹绣、书法绣等多种技法,从多层次、多方面挖掘承载物件。“在原始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才能让这个产业做大做强,让古老的蒙古族刺绣走向世界,但也要保留老祖宗留下的宝贵技艺。”
柏开花坦言,目前最困难的就是传承人无以保障。为此,她选择了爱好刺绣的二女儿,同时也探索着解决之道。“首先通过与蒙古族学校合作,将蒙古族刺绣带入课堂;吸收牧区困难家庭主妇培养传承人,针对优秀作品给予高价回收,缓解她们的经济压力;同时采用电商模式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年过花甲的柏开花指尖上绣动生活的五彩,针线穿引中锁住民族的文化。在内蒙古广袤的草原上,柏开花让蒙古族刺绣奥日雅玛拉日渐进入公众视野,跻身中国刺绣一隅之地。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文物市场新政策:民间藏家的黄金时代来临
- 当艺术品遇上资产化:一场重塑文化与财富的变革
- 国家战略视野下:艺术品如何成为未来储备资产的核心力量
- 重磅新规!古董流通全面解禁,文物交易迎来新时代
- 又一座千亿级别的艺术品交易交流中心将拔地而起:艺术品或迎来收藏高峰
- 艺术品金融化势在必行,看不懂又错过一个风口!
- 古董认购新资产,打破艺术品发展围墙,催动产业升级
- 国家发改委:将重点发展文化文物相关产业
- 文化艺术品行业:政策护航,迎来黄金发展期
- 艺术品成新风口?企业蜂拥,政策撑腰,未来已来
- 2025-2035中国古玩市场前景究竟如何?
- 文物市场新政落地,民间收藏迎来价值释放新周期
- 光明日报:国家政府重磅扶持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几大措施让艺术品市场走向巅峰!
- 文物市场新政策:属于民间藏家的黄金时代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