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非文物类建筑保护力度
【中华收藏网讯】建筑是城市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根据历史价值,北京市将市域内的建筑划分为二类:文物类建筑和非文物类建筑(历史建筑和优秀近现代建筑),但对非文物类建筑的保护存在很多不足。如普查不彻底,底数不清楚;拆真建伪,拆旧建新;概念不清,标准缺失;评定主观,应保未保;千人一面,人造景观,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从以下六个方面加强保护和利用:
一是完善法律法规:依法保护,加大监管力度,维护法律权威。历史建筑和优秀近现代建筑的保护,最突出的是只有一部《条例》,从法律的层级和效力上看,不足以起到保护和震慑作用。建议制定一部更加严格详细的地方性法规,在法律层面加大两种建筑物的保护力度,在古都保护方面在全国树立示范引领作用。
二是维护新总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培训,提高保护意识,认真落实新总规。三是加快普查进度:运用新技术和大数据,摸清底数,做到立体保护。扩大普查对象和普查年限,实行登录制度——在普查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分级,能够列入文物类的,应列尽列,应保尽保。在建筑物普查上,要善于运用新技术和大数据。四是添加认定主体:完善认定程序,引导公众参与,维护公众的文化权。在两种建筑认定主体上,由文物部门负总责,国土规划等部门协助。在认定程序上,增加公众的参与。五是提高当代建筑水平: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做到历史与现代融合一体。规划部门尽快出台设计指导原则,全面提升当代建筑设计水平,打造能够体现北京历史文脉、承载民族精神、符合首都风情、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精品建筑。六是发挥利用价值:保护优先,吸引社会力量,合理利用。在建筑物保护和利用上,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重视生活于其中的居民主体地位,实现居民与建筑物融合共生,让文化传承具有真实性和持续性。同时要大力吸引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参与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古玩艺术品:下一个万亿级财富密码!普通人如何抢占先机?
- 新的艺术品市场政策已经出台!民藏有希望了!
- 重磅!今年做艺术品生意只要你有资质都可以申请国家扶持文化产业的补贴!
- 艺术品金融化:北京率先破局,让收藏变活钱,你怎么看?
- 艺术品,正在悄悄改写中国财富传承的剧本!
- 2030年前,国家大力扶持艺术品!藏家、投资者必看!
- 2025开启艺术品市场黄金时代,下一个五年,你准备好了吗?
- 国 家:艺术品市场到2025年,要做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先看先知!
- 国家为艺术品投资“开绿灯”
- 2025开启艺术品市场黄金时代,下一个五年,你准备好了吗?
- 重磅!艺术品动产,已通过国家法律法规,抵押合同范本或出炉!速读!
- 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艺术品市场的新时代
- 2025年中国数字藏品行业发展历程、相关政策及产业链
- 国家文物局:民藏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未来几年或将成民间文物翻身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