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表明成都出土战国时期玻璃珠为中国先民自制
【中华收藏网讯】记者12日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通过对近年来成都市区域内春秋战国时期墓葬出土的“蜻蜓眼”玻璃珠进行科学考古研究,考古专家发现这些器物为中国先民自己生产的玻璃制品。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杨颖东介绍,近两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后在成都市范围内发掘了多处规模较大的春秋战国时期墓葬,包括青白江双元村墓地、蒲江飞虎村船棺墓等。在这些墓葬的出土器物中,有一类数量不多但是很特别的器物——“蜻蜓眼”玻璃珠。
据悉,“蜻蜓眼”玻璃珠就是类似于蜻蜓复眼造型,以眼睛图案作为装饰的圆形玻璃珠,也常称为“镶嵌玻璃珠”“料珠”等。最初在公元前1500多年前的埃及被发现,之后在地中海沿岸、西亚、中亚等地流行,后经欧亚草原向东,通过游牧民族迁徙时随身携带或商贸等方式传入中国内地,于春秋末战国初传入黄河中下游及长江流域。
研究发现,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蜻蜓眼”等玻璃珠饰,并非完全都是西方的钠钙玻璃系统。中国古代先民一直在利用当地资源技术条件学习和模仿玻璃制作,并进行自己的创造,制作出包括“蜻蜓眼”在内的玻璃制品,即铅钡玻璃和钾钙玻璃。
杨颖东表示,目前初步可以判断这些玻璃珠是中国先民自己生产的玻璃制品。其中“蜻蜓眼”和部分绿色釉砂管全是钾钙玻璃,而部分灰黑色的釉砂管则是目前公认属于古代中国独有的铅钡玻璃种类。
据介绍,这些“蜻蜓眼”玻璃珠及管饰在材质和造型上多与长沙和荆州等地出土的玻璃产品类似,推测它们可能具有相同的产地,或受楚文化影响而产生。杨颖东表示,这类玻璃制品的最初创意仍然来自于西亚、埃及或地中海一带,反映了2000年之前古代先民的国际视野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意识。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2025年古玩市场:这些极为重要的事,你一定要明白!
- 弘仁元网拍!2025“七月”名家书画无底价专场
- 艺术品资产化:第三次财富大洗牌,你能抓得住吗?
- 没看错吧!定了!艺术品作为国家的储备资产了!
- 文物市场新政策:民间藏家的黄金时代来临
- 当艺术品遇上资产化:一场重塑文化与财富的变革
- 国家战略视野下:艺术品如何成为未来储备资产的核心力量
- 重磅新规!古董流通全面解禁,文物交易迎来新时代
- 又一座千亿级别的艺术品交易交流中心将拔地而起:艺术品或迎来收藏高峰
- 艺术品金融化势在必行,看不懂又错过一个风口!
- 古董认购新资产,打破艺术品发展围墙,催动产业升级
- 国家发改委:将重点发展文化文物相关产业
- 文化艺术品行业:政策护航,迎来黄金发展期
- 艺术品成新风口?企业蜂拥,政策撑腰,未来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