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豆青釉刻缠枝牡丹粥罐赏析

【中华收藏网讯】罐高15.6、口径18、足径12.8厘米。这件粥罐,形为直口,圆肩,鼓腹渐收,底为康熙特有的两层台式圈足。器身刻大叶缠枝牡丹纹,刀法娴熟,纹饰清晰。外罩青釉,釉汁匀净,色泽青绿。器内白釉坚致、披光感强并多棕眼。外底白釉下,暗划双栏圈,具有康熙瓷的典型风貌。此外,特别之处是胎釉交接处有锯齿痕现象。
锯齿痕,通常被认定为只出现在乾隆朝的仿官、仿汝及豆青釉、茶叶末釉等高温颜色釉瓷上,并被学术界举为断代的重要依据。然而,在康熙和雍正两朝的高温颜色釉瓷上,亦会出现锯齿痕现象,此为一例:口端与足露白胎,在胎同釉的交接处均露有明显的锯齿痕。口部锯齿痕较粗率,而底部两层台式圈足处的整圈锯齿痕,同雍正、乾隆朝的锯齿痕相类,极为细腻、规整。
锯齿痕在康熙瓷上十分少见,在雍正器上则频繁多见,民窑有,官窑也有。比如上海博物馆馆藏的一对底署雍正官款仿汝窑大碗,及大碗旁边的另一件署雍正官款的青釉缸,在器底的胎釉交接处,均可见一圈深重而规整的锯齿痕。上海博物馆藏展出的刻“雍正年制”四字篆体款的“雍正茶叶末兽耳瓶”,在器物底部的足脊上同样有明显的锯齿痕现象。
上述关于锯齿痕的议论是想说明,锯齿痕现象不独乾隆朝有。当然,康熙出现瓷锯齿痕的几率少,可以忽略不计。但雍正朝出现频率很高,不可疏忽。德国纳高拍卖公司在上海展出的清雍正天蓝釉瓶(冯玉祥将军旧藏),在瓶的足脊两边胎釉交接处,均有一圈细小的锯齿痕。倘若将锯齿痕现象绝对化,认为非乾隆朝莫属,那是要误判的。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艺术品抵押贷款开始实施,让一部分藏家先富起来!
- 六部委新政策激活收藏市场,民间藏家迎来黄金时代!
- 真正的收藏家玩收藏:第一关要经得起别人说假
- 上海试点破局:文物收藏市场从“乱象丛生”到“活力迸发”
- 文化部“艺术银行”:用数据告诉你,艺术咋走进咱们的日常?
- 文物唯有流通起来变现:才能让更多的人加入收藏保护行列
- 全球第二大艺术品市场!中国藏家注意:懂收藏的人,未来更富有?
- 收藏界正不断地持续洗牌,能留下来的只有这类玩家...
- 在贪婪与敬畏之间:收藏市场的生死局与修行路
- 别再瞎跟风玩收藏了!这4类人群戳中90%藏友,看看你属于哪一种?
- 收藏家为何痴迷至深?他们不怕贫穷,只怕失去心中的珍宝
- 好东西:就是越放越值钱!
- 哥窑成谜:为何市场却越卖越贵?
- 为何藏友说:99.99%的藏家玩不了南宋官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