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发现晋代歙石金银晕罗纹板研
【中华收藏网讯】“歙砚生产究竟始于何时?”一直是砚学界争论未决的难题。传统的观点是“歙砚起始于唐”,而新的观点认为“歙砚起始于唐前”,两者争论的焦点除了理论根据外,关键是缺少“唐前歙砚”过硬的实物佐证。笔者业余长期坚持对古砚的收藏研究,最近见到一方晋代歙石板研(图1、2),具有金晕、银晕、乌丁罗纹和绿豆眉纹等典型的龙尾歙石石品,歙砚石种和晋代特征无疑,为论证“歙砚起源于唐前”提供了确凿的标本物证。


产于安徽古歙州“四大名砚”之一的龙尾歙砚,在唐宋时期,名气盖过端砚,砚学界传统的观点认为“与端砚一样,始产于唐代”。其依据是宋代唐积《歙州砚谱》中记载的传说:“唐开元中(713—741),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携石以归,刊粗成砚。”有力的实物佐证,是安徽省博物馆收藏的一方唐代箕形歙砚,为1976年合肥市机务段“唐开成五年墓”考古出土。而最新的学术观点则认为“歙砚起始于唐前”,其理论依据是苏轼《书陆道士镜砚》中记载:“砚圆首斧形(其造型似为起始于晋代的风字砚),色正青,背有却月金文,甚能克墨而宜笔,盖唐以前物也。”苏轼为用砚鉴砚大家,从描述的石色、石品和石质看,应为歙砚,将所见之砚定为“唐前”亦应可信。但流传至今的唐前歙砚十分罕见,章放童在《歙砚温故》中列举最多,但由于只具备银星、鱼子单类和“别的石种亦有的石品”,故很难让人消除疑惑。其中歙县项村出土的有“永嘉元年墓志”证明、并经程铭明写进歙砚著作的“西晋箱式歙砚”,也因为“永嘉”除了东汉和西晋外,还是大理国段正严的年号,故此砚确定为晋前亦不严谨。因此,“歙砚产于唐前”一直找不到确凿的古砚标本,而这方歙石板研,为苏轼当年论断提供了可靠的物证。
此研长16.5、宽12、厚0.6厘米。造型长方近正,边线裁切和打磨不甚整齐,符合放置于漆木盒上使用特征;上下两面打磨平整,底面略粗,研面光滑,有明显的研用痕迹。石质为典型的龙尾歙石,石色青灰,层状结构,质地细腻莹洁,富含绢云母,下墨发墨一流。此研通体密布黑色的乌丁罗纹,并有少量的绿豆眉纹分布其间;研面布满银晕、条块状金晕,银光闪闪;研底布满金晕,金光灿烂。经著名歙砚雕刻大师王耀确认,此研石质为典型的龙尾山武溪乌丁罗纹石,龙尾歙石品质无疑。
在砚学界,“板砚”是特指汉晋时期用长方形石质薄片制成的研墨工具,其特点是:石片无堂无池,平薄长方,磨制规整,衔放在木漆盒上使用,晋后消亡。在过去考古报告中皆称黛砚、黛板,其准确名称,来源于1993年江苏连云港西汉郭宝墓的考古发掘。
而前文所述方歙石板研,据介绍,它出土于合铜黄高速建设工地,同时出土的有青瓷碗、鸡首壶等晋瓷。此研虽残犹珍,它的发现,将歙砚生产至少提前了近300年,为论证“歙砚起源早于端砚”和考证悠久的歙砚生产历史,填补了空白。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艺术资产的逆袭:当传世名作成为资本新锚点
- 真品的价值将回归高位!文物局令行禁止,古董市场整治,强势出击!
- 国内银行纷纷开设艺术金融业务,全都疯狂起来了!
- 文物市场新政策:属于民间藏家的黄金时代来了
- 从文 化 部 第56号文件开始,讲透艺术品资产化政策!变现为王的时代来了
- 新政策加持!艺术品市场或大变天!
- 政策红利爆发:艺术品投资迎来黄金十年
- 央视:各大银行艺术品抵押贷款全面试行!
- 光明日报:国家政府重磅扶持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几大措施让艺术品市场走向巅峰!
- 北 京最新文物艺术品交易政策来啦!推动文物艺术品交易全球化!
- 市场 | 北京率先打响第一枪!发出新政策,大力扶持艺术品市场!
-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文化和旅游工作提了这些要求
- 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文化艺术品将开启一个全新的时
- 国家战略视野下:艺术品如何成为未来储备资产的核心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