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玩葫芦

【中华收藏网讯】图中所示这对清代文玩葫芦:左边较小,皮色暗黄,其最大腹径为5.3、高11.5厘米,重56.5克;右边略大,呈深褐色,其最大腹径为9.3、高12.2厘米,重60.7克。从整体上看,这对葫芦形制精巧,包浆醇厚又不失润泽,色质漂亮,在充足的光线下,圆润的表面闪亮通透,隐隐可见底色中少许暗哑。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两只葫芦上皆刻有行楷文字,字体俊朗潇洒,运刀入木三分:小葫芦上文字为“清逸”,大葫芦上为“思雅”,并附有款识“丁白记”字样。款识中的“丁白”,是一位清代藏书家,浙江湖州人氏,约在咸丰十一年开始大规模搜罗藏书和刻书,颇负盛名。风格一致的文字加上腰部以尼龙绳捆扎连接,浑然一体,称得上是文玩佳品。
这对葫芦为笔者前年去台湾旅游时购得。当时一行20余人中,多人对这两只小巧精致的宝贝赞不绝口,均有购买意向。老板见状提出,谁讲出一句民间流传的相关谚语,葫芦便归其所有。当笔者最后说出“厝(音错)内一粒瓠,家风才会富(意为在家里摆放一个葫芦,才会发财富有)”时,老板两眼一亮伸手相握,主动降价卖给了我。
自古以来人们喜爱葫芦,更多的是其赋予的文化寓意。葫芦与“福禄”谐音,因而古人多将此题材用于祥和图案中,表达美好愿望。“葫芦春无艳丽之花,秋有丰硕之果,无骄娇之态,有可喜之形。其肚大能容,虚怀若谷,有君子之风。”想起老板的话,把玩手中的葫芦,我愈发感受到个中深意。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艺术品抵押贷款开始实施,让一部分藏家先富起来!
- 六部委新政策激活收藏市场,民间藏家迎来黄金时代!
- 真正的收藏家玩收藏:第一关要经得起别人说假
- 上海试点破局:文物收藏市场从“乱象丛生”到“活力迸发”
- 文化部“艺术银行”:用数据告诉你,艺术咋走进咱们的日常?
- 文物唯有流通起来变现:才能让更多的人加入收藏保护行列
- 全球第二大艺术品市场!中国藏家注意:懂收藏的人,未来更富有?
- 收藏界正不断地持续洗牌,能留下来的只有这类玩家...
- 在贪婪与敬畏之间:收藏市场的生死局与修行路
- 别再瞎跟风玩收藏了!这4类人群戳中90%藏友,看看你属于哪一种?
- 收藏家为何痴迷至深?他们不怕贫穷,只怕失去心中的珍宝
- 好东西:就是越放越值钱!
- 哥窑成谜:为何市场却越卖越贵?
- 为何藏友说:99.99%的藏家玩不了南宋官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