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证实曹操墓曾有地面建筑 史料记载错了吗?
【中华收藏网讯】关于曹操墓的话题,一直以来有诸多传说。而十年前在安阳发现的曹操高陵正逐渐将历史的真实呈现在人们眼前。日前,曹操墓发掘的新进展再次引起关注。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本次发掘确认了曹操高陵陵园及相关建筑遗迹的存在。发掘简报指出,本次考古发掘“全面揭露了高陵陵园的主要结构,包括内外夯土基槽、神道、东部建筑和南部建筑等五个部分”。
主持此次发掘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周立刚曾对媒体表示,以高陵陵园外围基槽以东的柱网判断,仅陵园内神道单侧的建筑占地面积就达到了700多平方米,双侧占地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
加上周边其他柱础所在的不少建筑,高陵陵园在历史上曾存有较为庞大的地上建筑群。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发掘结果是否和曹操墓“不树不封”的“薄葬”传说存在明显出入?
“薄葬”的民间传说并非没有依据。梳理史料,记者发现《三国志》中记载,曹操曾下令明确表示了自己希望的陵墓形制——“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从这段史料中可以看出。曹操生前是主张自己死后葬在贫瘠之地,并选择了自己的墓址,在西门豹祠以西丘陵,“不封不树”,丧葬从简。
是《三国志》记载出错了吗?周立刚在接受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采访时表示,很多人忽略了一点,“不封不树”是曹操提出来的要求。“他要求薄葬,这是他的个人意愿。”
周立刚认为,继任者曹丕并未遵循曹操的遗愿。《晋书》中也记载,“魏武葬高陵,有司依汉立陵上祭殿”,显示曹操高陵历史上存在建筑物。
他介绍,这种情况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西汉就有这种情况,有皇帝要求薄葬,但从初步考古来看,都并非薄葬。”
而曹操高陵曹操墓发掘领队潘伟斌提供了另外一种解释。他曾对媒体表示,“不封不树”的真正含义是在地面上不封土,即没有坟丘,不树立石碑,而与地面建筑无关。
事实上,2010年的一篇文章就指出,此前对曹操高陵的发掘“在墓室上面未见有封土,与曹操令曰:‘不封不树’的要求符合”。
但不论从哪种说法来看,目前曹操高陵的考古结果和史料记载并无冲突之处。
此外,本次发掘简报还显示,曹操高陵陵园曾经被有意识毁弃。“整个陵园揭露的垣墙和相关建筑都只剩基槽和柱础部分,地面以上部分全部无存,且基槽和柱础表面都比较平整。”
周立刚推测,这种现象反映了陵园并非自然废弃或者报复性毁弃,可能与曹丕的“毁陵”活动有关。
曹丕为何“毁陵”?文献记载,黄初三年,魏文帝曹丕下诏,以“古不墓祭,皆设于庙”的古礼为理由,毁去“高陵上殿屋”。
不过《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认为,这只是一种借口。主要的原因“还是怕将来政权交替之后陵墓被发掘”。
“毁陵”的同一年魏文帝曹丕起筑寿陵,下诏自作“终制”。《三国志》载,曹丕鉴于“汉氏诸陵无不发掘”,因而决定“因山为陵,无为封树,无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故吾营此丘墟不食之地,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
和他的父亲曹操一样,曹丕也在死前也要求薄葬。当然他说得更为明确——不仅“不封不树”,连寝殿、园邑、神道都不设立。
周立刚还告诉记者,在曹操墓之前,东汉诸侯王都未曾发现过陵园遗迹,“所以这次曹操高陵陵园的发现应该是比较重要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重磅!艺术品动产,已通过国家法律法规,抵押合同范本或出炉!速读!
- 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艺术品市场的新时代
- 2025年中国数字藏品行业发展历程、相关政策及产业链
- 国家文物局:民藏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未来几年或将成民间文物翻身之年!
- 重磅!古玩界最新政策来啦,马上发生的15个大变化!
- 文物唯有流通起来变现:才能让更多的人加入收藏保护行列
- 央视:各大银行艺术品抵押贷款全面试行!
- 未来3年, 艺术品市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 大量热钱拥入艺术品市场,古董是衡量自己的经济实力重要依据
- 文化艺术品行业:政策护航,迎来黄金发展期
- 《银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获通过:艺术品抵押贷款真的来了!
- 好消息!国 家文 物局明确:民间合法收藏的文物交易不受文物等级限制!
- 国家文化战略:鼓励民间收藏,实现文化兴国,让艺术市场达巅峰
- 国家战略视野下:艺术品如何成为未来储备资产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