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称挖到上千块墓碑 文物局:是混凝土块
【中华收藏网讯】昨日,一篇名为“河南农民自家地洞藏千余块墓碑称挖到宝”的文章,介绍偃师市高龙镇半个寨村赵长寨的宅院里发现长约3000米地洞,底部还有千余块不同年代的墓碑。该文在网上引起热议。
对此,偃师市文物局工作人员介绍说,他们经过现场查看确定该地洞是上世纪70年代的提灌渠,并非文物。
网传够夸张
农民自家发现地洞,藏千余块墓碑
文章中称,该处地洞是赵长寨在挖地基时候发现的,刚发现洞口时他以为是挖到古墓不敢下去,后来试着走下去,里边空气通畅,粗略估计竟有3000多米长。文章中还称,发现以后,赵长寨用水泥板盖住不敢声张,里边有的地方用砖圈,有的用石板,仔细一看石板竟是墓碑,有1000多块。
文章发出后,在网络上引起大量网友热议。农民家中地洞里边到底是什么?是否真的有1000余块墓碑?对此,大河报记者进行探访。
记者去走访
上世纪70年代修的提灌渠,如今早已荒废
昨日下午,大河报记者驱车赶到赵长寨家中。在赵长寨的带领下,记者看到该处地洞入口确实在他家后院当中。据赵长寨介绍说,在2002年左右,他将家搬迁到这个地方在挖地下室时发现这个地洞。
走过赵长寨家的台阶,向下走5米左右就看到有一个坑洞,但光线较暗洞口狭窄,不容易下去。在赵长寨的带领下,记者找到了入口,该入口已经被他用预制板盖上。
打开预制板,看到地洞距离地面30余米高,站在洞口能清楚听到有水流的声音。“这只是一个出口,另外一个出口距离这里2200多米。”赵长寨说,他几年前下去过,内部高约1.8米,宽约1.5米,通过走路的方式粗略估算了距离,里边看到有石碑,“应该是墓碑吧”。
在距离赵长寨家院子入口2200多米外的北边入口,该入口顶部写着“农业学大寨”五个字,入口处还写有“愚公移山”四个字。
记者从北边入口进入,发现顶部用青砖砌成,两边则是用砂石混合料做成的墙面,有的地方都已经脱落。在向前行走100多米后,因塌方落石不能继续前进。
据半个寨村村支部书记介绍说,这其实是上世纪70年代半个寨村修建的提灌渠,就是将伊河水抽到这里,灌溉半山坡的土地所使用的,随着经济发展,这个提灌渠早已荒废。
文物局回应
并非文物,出于安全应封闭洞口
针对此事,偃师市文物局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看到网上的文章后,他们也于3月15日上午来到赵长寨家里查看,里边并没有什么墓碑,而是当时为了修建提灌渠,人为制作的混凝土材质,“可能使用的材料与石质墓碑颜色相同,让人误以为内部是墓碑”。
对于网上所说墓碑上的文字,偃师市文物局工作人员解释说,可能后来有人进去后“写上去的”,还有的字迹则是长期受到水的浸泡,留下的水渍。
“2017年偃师市在进行文物大普查中,也来到过这里”,偃师市文物局工作人员说,经过专家现场查看,这个上世纪70年代的提灌渠并不能被列为文物,“但由于提灌渠内部较深,从安全角度出发,还是建议将洞口封闭,以免造成人员损伤”。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重磅!艺术品动产,已通过国家法律法规,抵押合同范本或出炉!速读!
- 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艺术品市场的新时代
- 2025年中国数字藏品行业发展历程、相关政策及产业链
- 国家文物局:民藏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未来几年或将成民间文物翻身之年!
- 重磅!古玩界最新政策来啦,马上发生的15个大变化!
- 文物唯有流通起来变现:才能让更多的人加入收藏保护行列
- 央视:各大银行艺术品抵押贷款全面试行!
- 未来3年, 艺术品市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 大量热钱拥入艺术品市场,古董是衡量自己的经济实力重要依据
- 文化艺术品行业:政策护航,迎来黄金发展期
- 《银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获通过:艺术品抵押贷款真的来了!
- 好消息!国 家文 物局明确:民间合法收藏的文物交易不受文物等级限制!
- 国家文化战略:鼓励民间收藏,实现文化兴国,让艺术市场达巅峰
- 国家战略视野下:艺术品如何成为未来储备资产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