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的考古为何要动用无人机航拍
【中华收藏网讯】近日,记者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2017年吉林省率先开展“重要遗址航拍影像及数字化三维数据采集”科研项目。被誉为“云端考古”的遥感技术特别是无人机航拍技术的应用,为吉林考古人员在空中增添了一双“慧眼”。
有效化解全息影像采集难题
作为省内唯一具有考古发掘团体资质的科研单位,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科技创新,他们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合作,于2013年引进多旋翼低空无人机航拍技术,解决了考古发掘区域的全景影像采集难题,并将此项技术推广到全省的考古工作中。到2015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的每个考古项目均配备了低空无人机航拍器。
2017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落实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启动了“吉林省重要遗址航拍影像及数字化三维数据采集项目”。5月份以来,项目团队先后对省内38处遗存进行了航摄工作,积累了大量山地及平原遗存航摄工作经验。在此基础上,他们依托多视图三维重建技术,对采集的数码影像进行技术处理,生成古代遗址正射影像、三维模型、DOM(数字正射影像图)、DSM(数字地表模型)。采用无人机航拍技术,提高了测绘效率、测绘精度和信息采集完整度,同时通过无人机航拍配合三维重建技术,可以用非接触的方式,快速获取古建外部表面的精确数据,为今后古建的修缮、监测提供精确可靠的三维数据。
对我省多个遗址进行航摄
2017年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吉林大学等单位科研人员,组建了高质量科研团队,购置了固定翼无人机及复合翼无人机。5月份,项目组首先对位于集安市的山城类遗存进行遥感航摄作业。随后又对松原、农安、榆树、吉林市、公主岭等地区的多个遗址进行航摄工作。
有助于寻找识别不清的遗存
此外,通过对高清的正射影像及数字高程模型的判读,可以预估地表识别不清的遗存,对考古调查、发掘及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的遗存线索,更正以往记录中的偏差,“空间遥感技术能够在一个更广域的视角中审视遗址的全貌,大大开拓了考古研究的区域、领域及研究人员的视野,能够深度认知遗存时空分布规律,为将来的考古大数据做好资料储备工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顾聆博说,未来定期复拍检测工作能提高大遗址管理和监测能力。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重磅!艺术品动产,已通过国家法律法规,抵押合同范本或出炉!速读!
- 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艺术品市场的新时代
- 2025年中国数字藏品行业发展历程、相关政策及产业链
- 国家文物局:民藏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未来几年或将成民间文物翻身之年!
- 重磅!古玩界最新政策来啦,马上发生的15个大变化!
- 文物唯有流通起来变现:才能让更多的人加入收藏保护行列
- 央视:各大银行艺术品抵押贷款全面试行!
- 未来3年, 艺术品市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 大量热钱拥入艺术品市场,古董是衡量自己的经济实力重要依据
- 文化艺术品行业:政策护航,迎来黄金发展期
- 《银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获通过:艺术品抵押贷款真的来了!
- 好消息!国 家文 物局明确:民间合法收藏的文物交易不受文物等级限制!
- 国家文化战略:鼓励民间收藏,实现文化兴国,让艺术市场达巅峰
- 国家战略视野下:艺术品如何成为未来储备资产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