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考古发现文物现多处“伤痕” 山西博物院:正制订防护措施
【中华收藏网讯】国宝级文物虞弘墓石椁被曝有多处“伤痕”一事引发社会关注。近日,曾被评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虞弘墓的石椁结束国内外多地的巡展之后,在山西博物院展出。但是展出不久,就有网友在微博发帖质疑,虞弘墓石椁的几块石板的边缘处有明显的伤痕,疑似磕碰形成的。
对此,山西博物院院长张元成11月19日在山西博物院官微上回应称,由于长时间频繁展出,世界各地气候和工作环境各异,加之在文物包装和搬运过程中受当时技术条件限制,导致石椁部分椁板的边缘出现多次损伤。目前正在根据专家意见制订切实有效的防护措施,将于近日完成。
2017年11月16日,网友@小老醯儿在微博上对虞弘墓石椁受损一事提出3点质疑,分别是第一,作为山西博物院馆藏重要文物,重约5吨,其重量堪比不可移动文物,但是,为何在外借展十五年之久?
第二:全国同类文物中,史君墓,安伽墓,唯有虞弘墓使用的是最好的汉白玉材质,并且彩绘贴金,原本是复制品参观,距离触手可及,如今是原品回晋展览为何还要裸展陈列?
第三:对于经常借调石椁,磕碰再所难免,应当早发现早修复早加固,石质文物是可以修复的,可被磕下来的碎块如今在哪里?
面对质疑,张元成在山西博物院官微上撰文称,他了解到了观众和网友反映隋代虞弘墓石椁部分石板边缘发生损伤的问题。他介绍,虞弘墓石椁于1999年7月在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发掘出土,之后暂存于晋源区文物旅游局。该石椁雕造精美,是反映北朝和隋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物证,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研究价值。
2004年至2008年,按照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的安排,虞弘墓石椁数次入选展览项目,先后赴美国、香港、日本、韩国等地博物馆展出,2008年6月入藏山西博物院。
“痛惜的是,由于长时间频繁展出,世界各地气候和工作环境各异,加之在文物包装和搬运过程中受当时技术条件限制,导致石椁部分椁板的边缘出现多次损伤。这些状况在石椁入藏移交清单上都有记录。”张元成介绍说,而为了预防这类问题继续发生,山西博物院对石椁采取了较长时间的入库封闭和全面保养,并进一步研究了包装和搬运的精细化措施。2013年8月至2017年6月间,石椁间断性赴澳大利亚、美国、北京、敦煌、深圳等地展出,未出现明显问题。
他表示,为了让观众更方便欣赏精彩的石椁,根据专家意见,山西博物院正在制订切实有效的防护措施,将于近日完成。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未来5-10年,古玩艺术品金融的黄金时代是艺术品行业的破局之路
- 中共中央国务院重大国策:2025年前全面复兴传统文化!
- 广州市传世文物研究院股东会议暨第一届筹委会成功举行
- 国家释放重大信号!“鼓励收藏”背后的战略深意,90%的人都没看懂
- 官宣!2025:中国艺术品市场崛起,文化财富浪潮将至!
- 艺术品资产化浪潮:一场颠覆传统的财富革命与文化博弈
- 艺术品资产化进程势不可挡:不管你信或不信!
- 从文化部第56号文件开始,讲透艺术品资产化政策!变现为王的时代来了!
- 民藏交易合法化,寄托于中国艺术品拍卖崛起之路!
- 艺术品市场已进入“金融时代”!早知道早受益!
- 真品的价值将回归高位!文物局令行禁止,古董市场整治,强势出击!
- 文化艺术品行业:政策护航,迎来黄金发展期
- 上海文物市场新政启航,民间收藏迎来黄金时代
- 这些银行收购艺术珍品!这些企业都在市场上搜刮艺术品,用来抵抗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