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承包30亩地专门种葫芦 做成乐器和艺术品
【中华收藏网讯】《核舟记》载:“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40岁的民间艺人侯娜也是这样一位现代版的“奇巧人”,她不雕“核舟”,而刻葫芦,每一枚大大小小的葫芦,到了她的掌心,就有了温度和生命。近日,记者用镜头记录一枚枚葫芦从植物到艺术品诞生的全过程。
黄河滩边,侯娜承包了30亩地,专门种植葫芦。一年辛苦,她可以收获十几万只形态各异的葫芦。最大的能有1米多高,最小的比小拇指还袖珍些。侯娜看到这些葫芦第一眼,就知道它应该拥有怎样的生命。
那些大小适中的葫芦,侯娜让它们变身为一种乐器。经过手工雕琢,葫芦身子下长了3条竹管做成的腿,葫芦头上装上了“小帽子”(注:吹嘴),从“小帽子”中吹气,手指按压3条腿上的空洞,葫芦就发出婉转悦耳的声音,变成了备受小朋友们喜欢的乐器——葫芦丝。侯娜做的葫芦丝发音清脆、音准好,还能“私人定制”,刻上孩子的名字。小朋友们都纷纷拜侯娜为师,不光要买葫芦丝,更要跟着学,吹一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那些身形完美的葫芦,侯娜让它们变身为艺术品。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的葫芦,才能登上侯娜的工作台。一台烙画机,加热到不同的温度,笔尖接触葫芦的身体,就刻画出深深浅浅不同的色彩。侯娜准确地控制温度,下笔娴熟,大约30分钟,记者现场出题的一幅葫芦画就诞生了。两条小船飘荡在葫芦上,颇有意境。
更小的一枚葫芦上,侯娜雕刻了一只栩栩如生的小猪,猪身上的毛发丝丝可见,需要拿放大镜才可以看清楚。问及如何做到,侯娜笑言:“无他,但手熟尔。”
侯娜的手艺,源自父亲。她坚守葫芦工艺,在葫芦上作画、将葫芦做成乐器、扳指、蝈蝈笼,其实,她坚守的也是一种传统艺术,一种工匠精神。
葫芦的第一次生命是大自然赋予的……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重磅!艺术品动产,已通过国家法律法规,抵押合同范本或出炉!速读!
- 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艺术品市场的新时代
- 2025年中国数字藏品行业发展历程、相关政策及产业链
- 国家文物局:民藏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未来几年或将成民间文物翻身之年!
- 重磅!古玩界最新政策来啦,马上发生的15个大变化!
- 文物唯有流通起来变现:才能让更多的人加入收藏保护行列
- 央视:各大银行艺术品抵押贷款全面试行!
- 未来3年, 艺术品市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 大量热钱拥入艺术品市场,古董是衡量自己的经济实力重要依据
- 文化艺术品行业:政策护航,迎来黄金发展期
- 《银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获通过:艺术品抵押贷款真的来了!
- 好消息!国 家文 物局明确:民间合法收藏的文物交易不受文物等级限制!
- 国家文化战略:鼓励民间收藏,实现文化兴国,让艺术市场达巅峰
- 国家战略视野下:艺术品如何成为未来储备资产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