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消协提示:收藏市场乱象丛生 自我防范理性消费
【中华收藏网讯】石家庄李女士,在省会某珠宝市场以价值9万元的翡翠并另支付3万元置换卖家宣称价值为12万元的“和田玉”。经鉴定,该“和田玉”价值仅为2万余元,李女士大呼上当。后来鉴定部门告诉李女士,卖家宣称的“非和田玉,十倍赔偿”的承诺本身就隐藏了巨大的消费陷阱,其所购买的这款和田玉挂件系和田玉无疑,却远非卖家宣称的价值12万元质地的产品。
无独有偶,石家庄赵先生向省消协反映,三年来,其先后通过一家收藏品公司购买价值达13万余元的纪念币、像章等藏品。据赵先生称,其在购买这些藏品时,销售人员极力表明藏品的收藏意义和收藏价值,后经向业内人士咨询,发现其所购藏品远非销售人员承诺预见的价值情形,欲再找该公司理论时,却发现该公司已经人去楼空。
据了解,现在有不少人士从事古玩、钱币、字画、珠宝等收藏。事实上,收藏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的行当,其价值、艺术品性等非一般人所熟知。从目前情况看,一些藏品爱好者普遍缺少基本的收藏常识,市场也缺乏权威的鉴定和公估机构,加之民间收藏品市场的不规范,商家信誉的缺失,致使收藏者遭遇不良卖家蛊惑的事件时有发生。
针对收藏品市场存在的问题,为使广大收藏爱好者有效避免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省消协给予广大消费者三点建议。
首先要端正心态,理性消费。如果收藏的目的是为了投资市场,赚取升值差价,就另当别论;如果收藏单纯为消费或追求艺术爱好,就不要只从价格上轻信各种宣传,多从自身需要去慎重选择,端正艺术消费的心态,不要受高额回报宣传的影响。
其次是尽量选择信誉好、规模大的专业市场进行消费。正规市场所售商品价值一般不会大起大落,也不会鱼龙混杂,更不会漫天要价和降价。商品价值相对稳定和公平,即使价格较高,也不至于受到假冒伪劣产品的伤害。通常贵重的艺术品也不会流入一般的低层次的藏品市场流通。
再次是要对市场藏品的价值有一定的认知。自觉提高收藏行业知识水平及对收藏品骗局的辨识能力,认真做好知识储备,发现有心仪的收藏品,特别是价格高的商品,必要时请专家或行家帮助鉴别,提出指导意见,谨慎出手。四是要对钱、物的交接,务必留下书面消费凭证并对单位、个人情况作详细注明,作为事后维权凭证。否则一旦权益受损,发生纠纷,无法提供有效凭证来主张自身权益。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艺术品金融化势在必行,看不懂又错过一个风口!
- 古董认购新资产,打破艺术品发展围墙,催动产业升级
- 国家发改委:将重点发展文化文物相关产业
- 文化艺术品行业:政策护航,迎来黄金发展期
- 艺术品成新风口?企业蜂拥,政策撑腰,未来已来
- 2025-2035中国古玩市场前景究竟如何?
- 文物市场新政落地,民间收藏迎来价值释放新周期
- 光明日报:国家政府重磅扶持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几大措施让艺术品市场走向巅峰!
- 文物市场新政策:属于民间藏家的黄金时代来了
- 重磅新规!古董流通全面解禁,文物交易迎来新时代
- 从“无价”到“有价”!艺术品评估担保体系如何解锁千亿文化资产密码?
- 艺术品市场 | 中国艺术品30年的崛起传奇!
- 古玩艺术品市场在调整,避免被市场淘汰要解决两个问题
- 市场新风口:艺术品从世界格局到家庭财富,文化财富浪潮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