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不是拍卖史 亿元天团难道在消灭贫困阶级?
【中华收藏网讯】“中国将在五年内消灭贫困人口”,十九大扶贫口号一出,贫困阶级们不由寒毛直竖,这是要被消灭的节奏?
与政治语境中所谈论的贫富不同的是,各大拍卖行每年准时报到的春拍、秋拍中,艺术大作天价成交不绝于耳,屡屡刷新拍卖纪录和我们的三观!
放眼2017秋拍,近来既有朱沅芷的《工业之轮在纽约》在香港拍出过亿,跻身亿元新贵行列,同时刷新其个人拍卖最高纪录;同样在苏富比香港2017“中国书画专场”,李可染《千岩竞秀万壑争流》1.07亿成交,在亿元纪录中占一席位……而最近最炙手可热、正在香港展出的的达芬奇《救世主》以估价合人民币约7亿的价格,将在11约15日的佳士得纽约上拍。
《工业之轮在纽约》
《救世主》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但是要论一论谁是世界最贵?不好意思这些好像还差这么几个亿!
目前世界最贵艺术品的纪录保持者是,2015年2月,高更创作于1892年的画作《你何时结婚?》,当时以3亿美元私洽成交,买家来自于卡塔尔。
《你何时结婚?》
其次是2011年,卡塔尔王室以2.59亿美元收入囊中的塞尚《玩纸牌者》,在2015年《你何时结婚》成交之前,这幅作品曾一直霸占着史上第一贵的宝座;
《玩纸牌者》
第三则是毕加索,2015年春拍季,佳士得纽约上拍毕加索的《阿尔及尔的女人》1.79亿美元成交,跻身史上最贵前三的行列。
《阿尔及尔的女人》
面对这一串串要倒着数才能读清的金额,要么视若无睹,要么早已麻木。成交价格、拍前估价成了我们衡量、甚至欣赏一件作品的标杆,艺术品愈发地以商品的角色穿梭于经济社会中,在现代被视为巨人肩膀的古典艺术在拍场也未能称霸,而退居动辄数亿元的现代绘画等明星拍品深厚。二三十线的江湖艺术家也成了辛勤的“种牛”,即使卖不上天价,也想通过“高产量的耕耘”来养家糊口。
但狂奔了几千年的艺术史毕竟不是靠叱咤拍场得来的啊……………………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拍卖,在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对古巴比伦(公元前1894--前709年)拍卖新娘的一段描述见载,那时候的艺术也还与经济、商品保持着挺大距离。从1689年,绘画手稿开始参与到拍卖中,艺术品开始有了价值衡量,发展到现在,艺术史越来越不像艺术史,关于艺术家生平、社会现状、创作环境、经济条件等等记载,越来越多地被价格取代。
一万个恨自己生错了年代,这一定是古典艺术巨匠们的内心独白,一行行眼泪也只能默默往心里流。艺术从最开始的巫术、象征作用、记录作用等等,慢慢走向秩序,在相对闲适、慢节奏的古代社会,艺术家在视觉世界追求着极致和创新,一笔笔描摹出立体和空间,古典艺术家们似乎都是“处女座”、也像是科学家。
古代艺术所到达的高度成了巨人肩膀,也成了一个个难以逾越的标杆。以前的经典流传到现在成了拍场筹码,亿元纪录也频频出现,艺术变得越来越不亲民。
其实艺术与其他工作也并无差别,也是一份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抛头露面的亲民行业。努力研究、努力练习,自然得到达官贵人的器重,所得的酬劳也会高于修行不够的的画匠,西方的米开朗基罗、达芬奇也都曾受到过国王、教皇的器重,西斯廷教堂、教皇肖像等,留下了不少传世巨作。在中国艺术家常与文人雅士相提并论,而从根本看大家也都是混口饭吃,中国的显赫贵族、达官贵人也想为自己留下肖像以示权贵,有需求就有产业…。只是任何行业都会受制于经济的发展情况,战争时期、经济萧条时期的艺术家就会格外艰难,所以世界格局动荡了,经济出现问题来,艺术行业的人总会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而归根结底,艺术始终是要为人所欣赏的,特殊历史、伟人艺术家赋予作品更多惊世骇俗的故事和纸笔间的情感。收藏价值更多的是在于收藏一段丰硕的艺术文化和时代精神,天价纪录让我们瞠目结舌,妙笔生花更值得称赞。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重磅!艺术品动产,已通过国家法律法规,抵押合同范本或出炉!速读!
- 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艺术品市场的新时代
- 2025年中国数字藏品行业发展历程、相关政策及产业链
- 国家文物局:民藏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未来几年或将成民间文物翻身之年!
- 重磅!古玩界最新政策来啦,马上发生的15个大变化!
- 文物唯有流通起来变现:才能让更多的人加入收藏保护行列
- 央视:各大银行艺术品抵押贷款全面试行!
- 未来3年, 艺术品市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 大量热钱拥入艺术品市场,古董是衡量自己的经济实力重要依据
- 文化艺术品行业:政策护航,迎来黄金发展期
- 《银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获通过:艺术品抵押贷款真的来了!
- 好消息!国 家文 物局明确:民间合法收藏的文物交易不受文物等级限制!
- 国家文化战略:鼓励民间收藏,实现文化兴国,让艺术市场达巅峰
- 国家战略视野下:艺术品如何成为未来储备资产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