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收藏500多件西洋老物件 这些古董目前都在用
【中华收藏网讯】在电视台从事策划工作的林凤麟已经收藏了500多件福州“西洋老物件”。在他家中,随处可见各类古朴华美的西洋风格老物件,小到餐具、收音机,大到橱柜、桌椅、门窗等等。
林凤麟是一名“80后”,他对福州“西洋老物件”的痴迷,源于一次偶遇。
1998年夏天的一个傍晚,他溜达到仓山上渡一带,那里的一些老房子列入征迁范围。“我注意到路边堆放的旧家具中,有一台西洋收音机,一问才知道是美国Emerson电子管收音机,有100年历史,还能用。”他说,他当时一下子来了兴趣,从涉迁户手中买下了这台收音机和几把西洋茶壶。
此后,林凤麟在福建电视台《发现档案》栏目担任摄像师,走南闯北增长了见识,越来越喜爱“西洋老物件”。十几年来,他多次走访烟台山的老房子,每隔一段时间还会去福州的古玩市场转一转。
“许多人玩收藏,喜欢把藏品‘藏’起来,而我喜欢物尽其用,让这些老物件焕发生机。”林凤麟说,“时钟、台灯、收音机、唱片机等,只要能用,我都摆出来用。我家卧室的大衣橱和壁橱门、书房的门、客厅的斗柜和桌椅,都是我从仓山老房子里‘淘’来的。”
他家卧室的大衣橱和壁橱门“年纪”不小了。“这两件都是我从烟台山老房子里‘淘’来的,仿路易十五时期的风格,很有年头了。”林凤麟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打开衣柜展示。记者看到,里面挂满了各类衣物。“有时候,我对着镜子穿衣,或者打开壁橱门,似乎能体会到旧时人们使用它们时愉悦的心情。”
除了家具等大物件,林凤麟还搜集了一些上世纪从烟台山或鼓岭寄出的信封和信件,其中有一张110多年前的福州老照片。这是一张1901年10月12日英国《画报》周刊的单页,页面右上角是一张黑白新闻照片,展示的是一处江边的场景:近处江面上,许多老式渔船和连家船在来往行驶;远处岸上的建筑几乎全部被火烧毁,只剩下柱子和少量墙垣,一片衰败景象,与江上忙碌的船只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照片标题为《福州大火灾之后的欧洲区》,记录的是1901年7月26日,一场持续6个小时的大火对福州城内欧式建筑的破坏。
林凤麟说,将来如果有机会,他想开一间小型博物馆。“建筑物能凝固历史,家具、摆件、信件等,也能留下历史的记忆。我希望有更多的福州人能了解这座城市的过去,从而更热爱这座城市。”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艺术品金融化势在必行,看不懂又错过一个风口!
- 古董认购新资产,打破艺术品发展围墙,催动产业升级
- 国家发改委:将重点发展文化文物相关产业
- 文化艺术品行业:政策护航,迎来黄金发展期
- 艺术品成新风口?企业蜂拥,政策撑腰,未来已来
- 2025-2035中国古玩市场前景究竟如何?
- 文物市场新政落地,民间收藏迎来价值释放新周期
- 光明日报:国家政府重磅扶持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几大措施让艺术品市场走向巅峰!
- 文物市场新政策:属于民间藏家的黄金时代来了
- 重磅新规!古董流通全面解禁,文物交易迎来新时代
- 从“无价”到“有价”!艺术品评估担保体系如何解锁千亿文化资产密码?
- 艺术品市场 | 中国艺术品30年的崛起传奇!
- 古玩艺术品市场在调整,避免被市场淘汰要解决两个问题
- 市场新风口:艺术品从世界格局到家庭财富,文化财富浪潮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