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365天“激活”两百多年清朝古宅
【中华收藏网讯】寮步镇横坑社区一座200多年历史的老宅——芸裳居,随着主人的迁徙,一片断壁残垣。40多岁的钟镜棠却把它租下来,耗资26万多元,用时365天,让它重现当年光景。如今,这座重焕生机的古宅,成了繁华城市中一方自在逍遥的小天地。
为了赋予老宅生命力,钟镜棠搜罗横坑人农耕时期使用过的不同器物,墙壁上错落有致陈列着近百张照片,记录了横坑社区数十年的变迁。
租下古宅重新修缮
这座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的老宅,坐落在横坑社区横丽湖边上的明珠里巷。室外烈日骄阳,芸裳居却静谧清爽,清风从横丽湖徐徐而来。
芸裳居整体布局呈金字形,依次分为前厅、天井、主屋,左右两侧各有两个小房间,共有六个房间。主屋上方,抬头可见“紫气东来”四个大字。这座古宅目前的主人钟镜棠在里面等着记者。
确切地说,钟镜棠的身份是租客,并非芸裳居的主人。“古宅是祖爷爷芸裳公所建,经历200多年代代相传,如今产权归我两个伯父所有。”钟镜棠告诉本报记者,这座古宅的主人先后离开横坑,导致年久失修,一片断壁残垣,土砖泥瓦破旧不堪,满地灰尘墙壁倒塌。
在征得两位伯父同意后,钟镜棠零租金获得古宅25年的使用权。为了“救活”芸裳居,他构思两年多时间,用了365个日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耗费心血,将古宅修缮一新,重新赋予古宅生命力。
走进六个房间,仿佛置身六个不同时代,里面放置着大量横坑村民农耕时期使用过的器物:旧时捕鱼虾的竹笼子、遮雨的竹编斗笠帽子、酿酒的陶瓷酒埕、木制的月饼模子和盛水勺子、老式缝纫机、女式梳妆盒……一样样的旧物件,是横坑人走过的光阴岁月。
近百张照片记录横坑记忆
一座拥有200多年历史的老宅,要怎样修缮,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又能保留历史味道。
“我不是学建筑的,对历史研究有限,所以最难的是保留古宅往日风貌。”钟镜棠告诉记者,为了尽可能原貌修复,他四处寻觅明代的瓦片,北方的樟子松,或者从村民手上以几百到几千不等的价格,收购别人家废弃的盆子、缸瓦、柜子等历史器物。地板上的石砖,屋顶上的瓦片,厅堂里的横梁……这些都是保留下古屋原旧的建筑材料。即便如此,钟镜棠依然不是很满意。“古宅地板石砖的铺贴是非常讲究的,贴‘工’字形,而不是正方形。所以地板要打掉重做,但是当年的石砖很难买,不是有钱就能完成修缮的。”钟镜棠说。
钟镜棠是摄影发烧友,芸裳居的房间里,错落有致地陈列着他拍摄的近百张照片,记录了横坑社区数十年来的变迁:每一年盛大的龙舟节、村里面的每个角落,村民的生活细节……此外还有不少年代久远的老相片。这些照片承载着横坑村几代人的记忆,是跨时代的缩影。钟镜棠说,这里寄托了他浓浓的乡土情怀。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重磅!艺术品动产,已通过国家法律法规,抵押合同范本或出炉!速读!
- 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艺术品市场的新时代
- 2025年中国数字藏品行业发展历程、相关政策及产业链
- 国家文物局:民藏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未来几年或将成民间文物翻身之年!
- 重磅!古玩界最新政策来啦,马上发生的15个大变化!
- 文物唯有流通起来变现:才能让更多的人加入收藏保护行列
- 央视:各大银行艺术品抵押贷款全面试行!
- 未来3年, 艺术品市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 大量热钱拥入艺术品市场,古董是衡量自己的经济实力重要依据
- 文化艺术品行业:政策护航,迎来黄金发展期
- 《银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获通过:艺术品抵押贷款真的来了!
- 好消息!国 家文 物局明确:民间合法收藏的文物交易不受文物等级限制!
- 国家文化战略:鼓励民间收藏,实现文化兴国,让艺术市场达巅峰
- 国家战略视野下:艺术品如何成为未来储备资产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