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如何能优雅地欣赏文物
【中华收藏网讯】上周末,故宫年度大展拉开帷幕,一幅北宋时期的《千里江山图》引众多书画爱好者竞折腰。几天来,参观者“冲刺”看名画的“故宫跑”,再成热词。有不少参观者为了早睹名画真容,故宫开门后就一路狂奔进宫。而腿脚慢的参观者,则要排在近千人的队伍中等待几小时。有媒体不禁感叹,能不能让观众更从容、更优雅地欣赏文物,走进文化?
(9月19日《北京青年报》)
众多传统文化爱好者因为平时就“吃不饱”,所以一旦故宫有重要展品展出,自然会迫不及待地“跑起来”。与此同时,故宫作为我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虽然“佳肴”多多,却一直苦于没有足够的场地摆开“宴席”。在北京故宫这个中国最大的文物聚宝盆里,实际展示出来的文物有上万件左右,只占其全部藏品的约1%,而绝大多数文物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年复一年地藏在地下文物库。
要让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优雅地欣赏故宫文物,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大规模地扩大馆舍空间,以便呈现更多文物展品。之后,在拥有足够空间的基础上,有关单位还要最大程度地采用先进科技手段,在文物展览和储藏中减少空气污染及观众参观带来的损害,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物储藏寿命和展示时间。只有这样才能让广大群众摆脱对文物欣赏的饥饿感,最终变得“优雅”起来。
早在2012年,为了缓解宫廷展现和文物旧藏展现的矛盾,北京市有关部门就提出了有关议案,建议将故宫博物院“宫”与“院”分离。一方面使故宫成为集中展现明清皇家宫廷文化的场所,另一方面择址新建一座博物院,专门展示故宫所藏180余万件文物旧藏。但相关单位对“新家”建议是完全拒绝的,认为“宫”“院”分离会让故宫文化遗产失去完整性和原有魅力。有关单位坚持原则是无可厚非的,但还是要尽快拿出更为有效、彻底的“供给侧”改革方案,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让大家可以优雅地享受文物欣赏的过程。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又一座千亿级别的艺术品交易交流中心将拔地而起:艺术品或迎来收藏高峰
- 艺术品金融化势在必行,看不懂又错过一个风口!
- 古董认购新资产,打破艺术品发展围墙,催动产业升级
- 国家发改委:将重点发展文化文物相关产业
- 文化艺术品行业:政策护航,迎来黄金发展期
- 艺术品成新风口?企业蜂拥,政策撑腰,未来已来
- 2025-2035中国古玩市场前景究竟如何?
- 文物市场新政落地,民间收藏迎来价值释放新周期
- 光明日报:国家政府重磅扶持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几大措施让艺术品市场走向巅峰!
- 文物市场新政策:属于民间藏家的黄金时代来了
- 重磅新规!古董流通全面解禁,文物交易迎来新时代
- 从“无价”到“有价”!艺术品评估担保体系如何解锁千亿文化资产密码?
- 艺术品市场 | 中国艺术品30年的崛起传奇!
- 古玩艺术品市场在调整,避免被市场淘汰要解决两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