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重金买画却被认定伪作
【中华收藏网讯】因认为自己买来的名画是假的,李先生将卖家张先生诉至法院,要求返还购画款70万元,承担相应利息11.86万元,共计81.86万元。今天,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这起买卖纠纷案。
原告李先生诉称,2014年7月3日他经任先生介绍认识了被告张先生。第二天,他从被告处以70万元购买了一幅署名史国良《金秋》的画,交易地点在被告的家里,付款地点在被告北京住地附近的银行。买画之前,他就此画的来源等信息详细询问被告张先生时,张先生称此画来源系史国良本人,绝对可靠,并且保真。双方交接画时,他再次重申了画要绝对保真,被告满口答应画绝对没问题,并在画的背面签了名以示负责和保真。
购画的当天晚上,李先生将此画照片发给朋友观赏,该朋友称认识史国良本人让其给鉴定一下,但第二天朋友回话说此画是假的。原告随即赶到被告家里要求原额退款,但被告不退并找借口离开便不见踪影。
2015年6月25日,原告找到了被告并报警,派出所进行了调解,但未有结果。今年2月11日,原告找到史国良对这幅画进行鉴定,史国良写下了“此幅署名金秋的作品是仿制本人同名作品之伪作”的鉴定意见。
庭审中,被告辩称,原告确实购买了名为《金秋》的字画,但被告从未告知也未承诺该名为《金秋》的字画为真迹,购买时也多次提醒原告仔细看画,被告只是位字画爱好者,而原告系字画展商,应对字画及古玩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专业水平。原告在市场上购买此类未经鉴定确认为真迹的字画时应当预见有可能购买到假货或赝品的风险,况且,即使鉴定,亦非绝对。故原告应明知涉案字画是真迹还是赝品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再次,文物、古董、字画等属于特殊商品,历史形成并传袭至今的民间交易规则为:物品的年代、材质、工艺等并非合同可以穷尽明确的内容,主要由买卖双方通过对实物查看进行判断,无法达至绝对保真,双方按自愿买卖、当场验货、钱货两清、不得反悔的原则成交。故不同意原告的诉请。
法庭上,双方围绕画作真伪问题和原告提交的四条证据进行了质证。原告申请了史国良作为证人出庭作证。史国良当庭表示,该画作系伪作,他只画过一幅,现被山东某收藏家收藏。原告通过多方辗转找到他才确认画作系伪作。“现在市面上的画作多是伪作,即使跟画家本人合影的画作有一些也是通过技术手段合成的。”史先生当庭补充说道。
在法庭询问环节,双方就画作真伪和证据真伪及有效性仍旧存在争议,因双方需要提供后续证据,此案将择期再次开庭。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重磅!艺术品动产,已通过国家法律法规,抵押合同范本或出炉!速读!
- 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艺术品市场的新时代
- 2025年中国数字藏品行业发展历程、相关政策及产业链
- 国家文物局:民藏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未来几年或将成民间文物翻身之年!
- 重磅!古玩界最新政策来啦,马上发生的15个大变化!
- 文物唯有流通起来变现:才能让更多的人加入收藏保护行列
- 央视:各大银行艺术品抵押贷款全面试行!
- 未来3年, 艺术品市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 大量热钱拥入艺术品市场,古董是衡量自己的经济实力重要依据
- 文化艺术品行业:政策护航,迎来黄金发展期
- 《银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获通过:艺术品抵押贷款真的来了!
- 好消息!国 家文 物局明确:民间合法收藏的文物交易不受文物等级限制!
- 国家文化战略:鼓励民间收藏,实现文化兴国,让艺术市场达巅峰
- 国家战略视野下:艺术品如何成为未来储备资产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