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家宋三爷和他30万件老物件
【中华收藏网讯】在南锣鼓巷,有一个出名的老北京民俗博物馆,里面有诸多关于老北京的物件,这些都是一位北京大爷到处去收集的。这位大爷叫宋振忠,有人叫他阿龙,还有人称他三爷。
本周四,宋师傅做客《法制晚报》直播节目“京城老炮儿”,向大家展示他所收藏的部分“宝贝”,并讲解与这些宝贝相关的民俗知识。
本期节目在线观看人数近60万。
父亲带路买的第一件宝贝是老戒指
阿龙收集的第一件老物件是一枚银戒指。“当时是我父亲带我去买的,花了三十多块钱。”阿龙说,有很多老物件都是父亲留给他的,是“传家宝”。
刚开始收集老物件时,阿龙只是觉得好玩,并不知道这些老物件真正的价值。在别人眼里破破烂烂的东西,到阿龙那里都成了宝贝。“只要碰到自己喜欢的,我就花钱买下来,后来收藏的物件也就越来越多。”阿龙说,自己慢慢也明白了这些老物价的价值,专门走街串巷或者去乡下收集。
“一开始我姐姐不支持我收集这些物件,她觉得这些都是破烂,堆在家里占地方,家里都进不了人。”阿龙说,姐姐还曾经趁着自己不在家,把老物件一件件地扔出家门,那个时候是母亲又悄悄地给捡回家。“但是现在家里人都很支持,觉得这件事很有意义。”
胡同声音特殊“响器”代替人工吆喝
老北京一年四季都有吆喝声,生动风趣,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对此曾有过描述。但也有些买卖不吆喝,而是用“响器”来唤起顾客的注意。阿龙这里,既有“响器”,又有“吆喝”。
阿龙拿出一个铃铛样式的物件给记者看,“这是银行里用的财铃,全中国也就这一件了,那个时候都是给VIP客户用的,一般客户进到银行里可不会有这种响声。”阿龙说,那时候的VIP客户到银行之后,接待的人要摁一下铃,让大老板知道,这是重要客户来了。
还有一个像钳子一样的物件,阿龙轻轻敲击之后,立刻发出了清脆的响声,这个老物件是用来剃头的。“老北京剃头发的规矩是“三不剃”,和尚不剃、女人不剃、乞丐不剃。”阿龙说,要是破坏了行规,是会被同行看不起的,会被排挤的。
除了这些能发出声音的老物件,阿龙本身就是一个会各种声音的“活物件”。老北京胡同里的声音可不是只有实体的物件能发出来,各种手艺人的叫卖声也是最具有“京味儿”的回忆。
“酸梅汤那个桂花味,喝到您嘴里它冒凉气儿,又解渴,又带凉,不信您就拿碗尝,大碗的酸梅汤嘞,俩子儿一碗了您嘞,小妹妹,来碗尝尝您嘞!玉泉山的水来,骆驼给我驮,南来的蜜蜂儿给我搭窝,买的多来您尝个口。”展示老物件的间隙,阿龙给记者也表演了一段老北京的“吆喝”声。
孤品很多盼有更大场地留住民俗精华
当记者问到,哪一件藏品是镇馆之宝时,阿龙说,自己的博物馆里随便拿出一件就是镇馆之宝。阿龙指着一件绿色系着红绳的投壶告诉记者,这个老物件是自己家里祖传的。“这个是明朝的投壶,《芈月传》《红楼梦》里都有,宫女们投掷玩乐用的,北京市就这一件。”阿龙说。
阿龙还给记者展示了一张铜镜的照片。“这面铜镜是宋代时候的物件,上面有196个字,有20个字的是国家级文物。”阿龙说,这面铜镜也是全世界独此一面,现在自己收藏起来了,不舍得对外展示。
阿龙告诉记者,自己收集的老物件有30余万件,但是很可惜空间有限,“有很多藏品都摆放在我的仓库中,没有办法拿出来展出。”阿龙说,自己的很多藏品都是孤品,全世界仅此一件,有很多人出高价购买,但是他一件都没有卖。
阿龙现在共有四家博物馆,这四家博物馆里的老物件都是免费展出的。阿龙说,想把自己收藏的30余万件老物件都展示给大家,也希望政府、社会能给予一些支持。“只要给我场地,我就能把博物馆建立起来,留住民俗文化的根和魂。”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重磅!艺术品动产,已通过国家法律法规,抵押合同范本或出炉!速读!
- 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艺术品市场的新时代
- 2025年中国数字藏品行业发展历程、相关政策及产业链
- 国家文物局:民藏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未来几年或将成民间文物翻身之年!
- 重磅!古玩界最新政策来啦,马上发生的15个大变化!
- 文物唯有流通起来变现:才能让更多的人加入收藏保护行列
- 央视:各大银行艺术品抵押贷款全面试行!
- 未来3年, 艺术品市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 大量热钱拥入艺术品市场,古董是衡量自己的经济实力重要依据
- 文化艺术品行业:政策护航,迎来黄金发展期
- 《银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获通过:艺术品抵押贷款真的来了!
- 好消息!国 家文 物局明确:民间合法收藏的文物交易不受文物等级限制!
- 国家文化战略:鼓励民间收藏,实现文化兴国,让艺术市场达巅峰
- 国家战略视野下:艺术品如何成为未来储备资产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