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触网”在于如何更好地融合
【中华收藏网讯】近日,某网络直播平台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巡播”,开启了“直播+非遗+电商”模式的探索。在此次非遗直播中,“玉雕”“古法制香”等10余个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吸引了超过700万网友围观,并为手艺人带来百万元的订单收入。(中新网)
在“互联网+”的时代,一个领域“触网”、搭上互联网快车,已经不是要与不要的问题,而是快与慢的问题。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面,成功的“触网”例子有很多,比如走红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此次非遗与网络直播平台的合作,可谓又一新例。
酒香还怕巷子深。绝大多数非遗项目都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与当今社会主流的生产生活方式、消费取向存在先天隔阂。非遗如果不拉近与主流社会的距离,不仅自身的文化价值无法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而且还面临着传承的危机。因此,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传播优势,让非遗进入大众视野,很有必要。网络直播就是不错的尝试。
非遗往往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按照传统方式做推广,不仅成本高,效果也不好。而互联网可以突破地域限制,给非遗提供一个面向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展示舞台。这些年,一些非遗项目衍生出的产品依托电商销售,也是遵循这一逻辑。这次非遗直播吸引700万网友、带来百万元收入,“触网”的效果充分展现。这说明,非遗及其产品并不缺乏受众和市场,关键在于打破传播介质的障碍。
除了增加非遗的曝光度,网络推介和传播更大的隐形好处表现在,提升了非遗保护的自信。确实,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年偏安一隅,渐渐变成“落后”“古板”的代名词,不仅难以获得外界关注和认同,而且也影响到传承者的自信。长此以往,文化遗产的萎缩和式微就很难避免。而传播介质转换之后,非遗就能在主流的传播渠道占有一席之地,经受大众文化和眼光的“检验”,既可以拉近传承者与受众的心理距离,也能给传承者带来更多的自信与动力。
传统文化要不要“触网”已经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何更好地融合。比如,非遗的网络直播要把握好边界,娱乐元素的添加要考虑到是否与非遗项目的形象和定位契合,不能“喧宾夺主”。过去,一些传统文化项目“触网”,名为创新,实为恶搞、低俗,伤及文化本身。
当然,传播推广路径的优化只是扩大了外界了解非遗文化的窗口,并不能代替非遗项目自身的与时俱进和自我改良。让更多的人知晓和认同非遗文化,破除传播方式局限与文化本身的创新缺一不可。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重磅!艺术品动产,已通过国家法律法规,抵押合同范本或出炉!速读!
- 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艺术品市场的新时代
- 2025年中国数字藏品行业发展历程、相关政策及产业链
- 国家文物局:民藏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未来几年或将成民间文物翻身之年!
- 重磅!古玩界最新政策来啦,马上发生的15个大变化!
- 文物唯有流通起来变现:才能让更多的人加入收藏保护行列
- 央视:各大银行艺术品抵押贷款全面试行!
- 未来3年, 艺术品市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 大量热钱拥入艺术品市场,古董是衡量自己的经济实力重要依据
- 文化艺术品行业:政策护航,迎来黄金发展期
- 《银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获通过:艺术品抵押贷款真的来了!
- 好消息!国 家文 物局明确:民间合法收藏的文物交易不受文物等级限制!
- 国家文化战略:鼓励民间收藏,实现文化兴国,让艺术市场达巅峰
- 国家战略视野下:艺术品如何成为未来储备资产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