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屈西怀到何刚:文物保护需要更多人参与
【中华收藏网讯】6月16日,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发出一则消息:深切悼念文物捐赠者何刚同志,近期将在北京为其举办追思会。
事情回溯到30多年前。1985年,河南商水县固墙镇固墙村村民何刚,在老家建房挖地基时挖出一个大缸,内装“银镀金錾花双凤穿花玉壶春瓶”等19件造型华美的元代银器。他拒绝了文物贩子高价购买的诱惑,捐赠给了故宫博物院,极大地填补了故宫的文物收藏空白。近日,何刚在一起工程事故中不幸遇难。
消息传出,一时间引发了无数人在网上点蜡烛、送鲜花表示对何刚的悼念和致敬,网友们纷纷评价:平凡人,却做出了不平凡的壮举;有人盗墓,有人捐赠,相比之下,更显何刚品格高尚……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对文物保护、文物捐赠等问题的高度关注。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物资源。据今年4月公布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显示,全国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万件/套。作为国家主要的收藏机构,博物馆、纪念馆收藏可移动文物数量最多,共计4196万件,数量占比65.49%。馆藏来源主要是旧藏、征集购买、考古发掘、接受捐赠等。
博物馆、纪念馆接受社会捐赠是其丰富和完善馆藏不可或缺的渠道。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升,人们依法保护文物意识日益增强,个人、企业等主动捐赠文物的情况也越来越多。
值得一提的是,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馆之宝之一的武则天金简,其发现者是登封县农民屈西怀。1982年5月,他在上中岳嵩山采药时在山顶峻极峰的石缝中发现了这片金简。经专家鉴定,这是唐代女皇武则天的除罪金简,它的发现为了解唐代的历史风貌和一代女皇武则天的生平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当时,屈西怀捡到“宝贝”的消息不胫而走,文物贩子来到他家要求购买这件宝物,价格从1000元开到十万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额财富。但屈西怀坚定地拒绝了文物贩子,将金简交给当地政府保护。
那么,哪些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如何鼓励人们捡到“宝贝”时主动捐赠?
对此,记者咨询了法律人士。根据我国的《文物保护法》,中国境内出土的文物归国家所有,发现文物及时上报或者上缴,使文物得到保护的,由国家给予适当的精神鼓励或者物质奖励。
业内人士认为,接受文物捐赠的馆藏单位要形成规范的做法,比如捐赠品无论出现在什么地方,包括陈列室、举办临时展览、出国展览甚至图书出版,都要把捐赠者的姓名标示出来,以体现对文物捐赠人的尊重。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重磅!艺术品动产,已通过国家法律法规,抵押合同范本或出炉!速读!
- 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艺术品市场的新时代
- 2025年中国数字藏品行业发展历程、相关政策及产业链
- 国家文物局:民藏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未来几年或将成民间文物翻身之年!
- 重磅!古玩界最新政策来啦,马上发生的15个大变化!
- 文物唯有流通起来变现:才能让更多的人加入收藏保护行列
- 央视:各大银行艺术品抵押贷款全面试行!
- 未来3年, 艺术品市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 大量热钱拥入艺术品市场,古董是衡量自己的经济实力重要依据
- 文化艺术品行业:政策护航,迎来黄金发展期
- 《银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获通过:艺术品抵押贷款真的来了!
- 好消息!国 家文 物局明确:民间合法收藏的文物交易不受文物等级限制!
- 国家文化战略:鼓励民间收藏,实现文化兴国,让艺术市场达巅峰
- 国家战略视野下:艺术品如何成为未来储备资产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