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瓷画《鹰吞海岳图》之寓意
【中华收藏网讯】明代嘉靖前后,瓷器上出现了一个以鹰为主体的纹样品种。此纹样中,一只鹰以一足独立于巨石之上;石下是一片辽阔的海洋;天空中有层层的云气和一个太阳。细看鹰的姿势,只见它高昂着脑袋,眼睛似乎在盯视太阳。这样一幅图,是要表达什么画意呢?经初步研究,我以为此图是在表现当时造反者的“豪迈”之气!具体而言,与发生在正德年间的一次民间起义有关。

正德年间因皇帝昏庸,全国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各地出现了许多规模不等的造反事件。其中刘六、刘七在河北一带发动的起义,对朝野震动最大。
刘六、刘七起义之初具有草寇的特点,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正德六年(1511),刘六、刘七率众攻打霸州文安县时,招揽到一位能人,名叫赵鐩。赵鐩原本是一名生员,懂些文武之道,加入起义军后,很快就成了重要将领。赵鐩要求起义军不要滥杀无辜,要懂得争取民心,重点打击贪官污吏,树立起正义之师的形象。这样的主张,对起义军影响很大。与此同时,赵鐩还创作了许多振奋人心的诗句、对联等作为口号,鼓舞士气。比如在义军大旗上金书联对云:“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混沌之天。”以大红彩缎书:“英雄吞海岳,气势转乾坤。”在征战各地时,还常常题写这样的标语:“平欺敌将虎擒羊,纵横六合谁敢捕?”“几回月下敲金镫,多少英雄丧胆寒。”(见《七修类稿》卷十三)
这里我们重点来看看赵鐩创作的标语口号。“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混沌之天。”这对联气势十分豪迈,直接就宣告要与昏君争天下了。不过此联本身是改编而来的,原句出自元末红巾军领袖韩山童的战旗标语:“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赵鐩将“大宋”改为“混沌”,一副历史名联就巧妙地成了刘六、刘七起义军最激动人心的口号了。后来清代的太平天国起义也借用过此联,但将“混沌”两字又改作了“尧舜”。

“英雄吞海岳,气势转乾坤”则是赵鐩的原创,气势似乎更足。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里,宇宙的本质是“气”,一切事物都是由气转化而来。起义的英雄好汉,气势能“吞海岳”,能“转乾坤”,那还有谁能比肩呢?
赵鐩创作的口号,对起义军来说相当的提气。有了高昂的气概,军队才能勇往直前,屡战屡胜。刘六、刘七领导的起义军规模最大时拥兵十多万,“扰乱六省,延逾两年”,攻破州县城池约两百座。这样的战绩与赵鐩善于鼓动军心应该有很大的关系。
虽然刘六、刘七领导的起义最后失败了,但赵鐩创作的口号却在民间得以广泛流传。挑战皇权,在传统等级社会里,是大逆不道的,但它却能激发起民众内心深处对自由、平等的向往。明代有许多文艺作品都热衷于表现这样的反抗精神,瓷画也不例外。
我们来看瓷画《鹰吞海岳图》(图1、2)。此图可以说是直接图解了赵鐩创作的造反口号“英雄吞海岳,气势转乾坤”。画面中的“鹰”,与“英雄”之“英”谐音,故是英雄的代表。鹰单足而立,象征着它具有独立性格。鹰足下的巨石表示山岳,借助以鹰为近景的独特视角,营造出山岳与海水有被身躯高大的雄鹰一口吞没之感。这正是“鹰吞海岳”(即“英雄吞海岳”)的意蕴所在。
图中天上的太阳,是皇帝的象征。鹰对太阳侧目而视,表示英雄对皇帝的权威不服,有着明显的挑战意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在传统社会里是最大胆的造反气概,直接要求改朝换代,颠倒乾坤。鹰对太阳的睥睨,应合了赵鐩口号的下半句:“气势转乾坤”。
和平年代,人们在茶余饭后谈起历史上出现过的造反英雄的故事,总不免要为他们的英雄气概所感动。这就产生了人们欣赏这种英雄气概的需求。瓷画中的《鹰吞海岳图》,就是为满足这种欣赏需求而创作的。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艺术品抵押贷款开始实施,让一部分藏家先富起来!
- 六部委新政策激活收藏市场,民间藏家迎来黄金时代!
- 真正的收藏家玩收藏:第一关要经得起别人说假
- 上海试点破局:文物收藏市场从“乱象丛生”到“活力迸发”
- 文化部“艺术银行”:用数据告诉你,艺术咋走进咱们的日常?
- 文物唯有流通起来变现:才能让更多的人加入收藏保护行列
- 全球第二大艺术品市场!中国藏家注意:懂收藏的人,未来更富有?
- 收藏界正不断地持续洗牌,能留下来的只有这类玩家...
- 在贪婪与敬畏之间:收藏市场的生死局与修行路
- 别再瞎跟风玩收藏了!这4类人群戳中90%藏友,看看你属于哪一种?
- 收藏家为何痴迷至深?他们不怕贫穷,只怕失去心中的珍宝
- 好东西:就是越放越值钱!
- 哥窑成谜:为何市场却越卖越贵?
- 为何藏友说:99.99%的藏家玩不了南宋官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