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被盗瞒报属于渎职
【中华收藏网讯】近日,多家媒体报道十三陵思陵一对石烛台(蜡扦)被盗。记者从国家文物局获悉,这对石烛台于2016年6月24日19时由十三陵思陵一名护陵员发现被盗,设置在思陵的视频监控已在被盗前失效停用,安防设施全面瘫痪。据介绍,在确认石烛台被盗后,十三陵特区办事处擅自决定不按照规定报告上级文物主管部门,不报请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公物被盗,负有管理责任的机构向主管部门报告、向公安机关报案,是职责所在,更何况被盗的是文物,如果不及时侦查追踪,后果会更严重。
隐瞒文物被盗不报告是典型的渎职。文物被盗固然有管理特别是安防方面的漏洞与不足,也有文物犯罪方面处心积虑的算计,超越防范周全能力的一面,再尽力也有被盗的概率。而文物损坏和失窃,第一时间报告和报案,必然是文物安全最后的防线,一旦隐瞒不报,意味着文物安全底线的彻底丧失,这比管理不作为更应谴责。
当然,害怕担责故意瞒报的现象,不只文物保护领域独有,在安全生产、公共突发事件等领域也存在,这既有制造信息黑障躲避问责追责的侥幸心理使然,同时,也折射出自上而下监管习惯于“秋后算账”与生俱来的弊端,简单“以结果论英雄”反而更容易诱发底层管理者更在意结果,而忽视了管理的过程,也容易诱发瞒报的心理。思陵文物被盗与十三陵特区办事处文物安全管理形同虚设有必然的因果关联,但是其人防物防技防形同虚设不是一天两天,相关文物主管部门的监督与管理,又在哪里?这同样值得拷问与反思。
文物安全的确是文物管理最起码的目标,但文物安全得以实现,恐怕只有一应管理措施常态落地才可能水到渠成。对文物安全的管理不能只等到被盗或者出现严重破坏,才想到追责,建立自上而下文物安全管理和制度措施常态执行力的监督显得更迫切。只有如此,诸如文物被盗的瞒报侥幸才可能最大程度得以规避。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艺术资产的逆袭:当传世名作成为资本新锚点
- 真品的价值将回归高位!文物局令行禁止,古董市场整治,强势出击!
- 国内银行纷纷开设艺术金融业务,全都疯狂起来了!
- 文物市场新政策:属于民间藏家的黄金时代来了
- 从文 化 部 第56号文件开始,讲透艺术品资产化政策!变现为王的时代来了
- 新政策加持!艺术品市场或大变天!
- 政策红利爆发:艺术品投资迎来黄金十年
- 央视:各大银行艺术品抵押贷款全面试行!
- 光明日报:国家政府重磅扶持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几大措施让艺术品市场走向巅峰!
- 北 京最新文物艺术品交易政策来啦!推动文物艺术品交易全球化!
- 市场 | 北京率先打响第一枪!发出新政策,大力扶持艺术品市场!
-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文化和旅游工作提了这些要求
- 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文化艺术品将开启一个全新的时
- 国家战略视野下:艺术品如何成为未来储备资产的核心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