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被盗瞒报属于渎职
【中华收藏网讯】近日,多家媒体报道十三陵思陵一对石烛台(蜡扦)被盗。记者从国家文物局获悉,这对石烛台于2016年6月24日19时由十三陵思陵一名护陵员发现被盗,设置在思陵的视频监控已在被盗前失效停用,安防设施全面瘫痪。据介绍,在确认石烛台被盗后,十三陵特区办事处擅自决定不按照规定报告上级文物主管部门,不报请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公物被盗,负有管理责任的机构向主管部门报告、向公安机关报案,是职责所在,更何况被盗的是文物,如果不及时侦查追踪,后果会更严重。
隐瞒文物被盗不报告是典型的渎职。文物被盗固然有管理特别是安防方面的漏洞与不足,也有文物犯罪方面处心积虑的算计,超越防范周全能力的一面,再尽力也有被盗的概率。而文物损坏和失窃,第一时间报告和报案,必然是文物安全最后的防线,一旦隐瞒不报,意味着文物安全底线的彻底丧失,这比管理不作为更应谴责。
当然,害怕担责故意瞒报的现象,不只文物保护领域独有,在安全生产、公共突发事件等领域也存在,这既有制造信息黑障躲避问责追责的侥幸心理使然,同时,也折射出自上而下监管习惯于“秋后算账”与生俱来的弊端,简单“以结果论英雄”反而更容易诱发底层管理者更在意结果,而忽视了管理的过程,也容易诱发瞒报的心理。思陵文物被盗与十三陵特区办事处文物安全管理形同虚设有必然的因果关联,但是其人防物防技防形同虚设不是一天两天,相关文物主管部门的监督与管理,又在哪里?这同样值得拷问与反思。
文物安全的确是文物管理最起码的目标,但文物安全得以实现,恐怕只有一应管理措施常态落地才可能水到渠成。对文物安全的管理不能只等到被盗或者出现严重破坏,才想到追责,建立自上而下文物安全管理和制度措施常态执行力的监督显得更迫切。只有如此,诸如文物被盗的瞒报侥幸才可能最大程度得以规避。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国家为艺术品投资“开绿灯”
- 2025开启艺术品市场黄金时代,下一个五年,你准备好了吗?
- 重磅!艺术品动产,已通过国家法律法规,抵押合同范本或出炉!速读!
- 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艺术品市场的新时代
- 2025年中国数字藏品行业发展历程、相关政策及产业链
- 国家文物局:民藏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未来几年或将成民间文物翻身之年!
- 重磅!古玩界最新政策来啦,马上发生的15个大变化!
- 文物唯有流通起来变现:才能让更多的人加入收藏保护行列
- 央视:各大银行艺术品抵押贷款全面试行!
- 未来3年, 艺术品市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 大量热钱拥入艺术品市场,古董是衡量自己的经济实力重要依据
- 文化艺术品行业:政策护航,迎来黄金发展期
- 《银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获通过:艺术品抵押贷款真的来了!
- 好消息!国 家文 物局明确:民间合法收藏的文物交易不受文物等级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