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发现侏罗纪动物巢穴
【中华收藏网讯】近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贡恐龙博物馆等单位的科学家在北京宣称,他们在四川自贡发现一侏罗纪时期的四足动物巢穴遗迹,该遗迹与恐龙骨骼化石伴生埋藏,这是在我国首次发现与恐龙伴生的四足动物巢穴遗迹。赶快跟着小编一起看看中国首例侏罗纪动物巢穴吧!
据介绍,该遗迹保存于侏罗纪中期的地层下沙溪庙组中,呈实心通道状,可分为两部分。遗迹第一部分长近1米,直径6至10厘米;第二部分长约1.5米,直径7至14厘米。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邢立达博士介绍,该化石是动物巢穴通道被沙土沉积物迅速填充后,经过了漫长的地质变迁,最终石化形成的。与骨骼化石由动物遗体形成不同,它是动物活动遗迹形成的化石。
“通过遗迹化石,我们可以获得当时动物行为的信息,也对古气候、古地理的研究具有启示作用。”该成果的主要研究者之一,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彭光照研究馆员如是说,“我们分析了化石样本的化学组成,发现其与周围的岩石明显不同,证明了它的化石身份。”
从形态学上观察,第一部分化石的断面底部向内凹陷,外形颇似桃子。彭光照告诉记者,那是四足动物爬行时留下的特征:“所谓的四足动物,就是像蝾螈、蜥蜴、哺乳动物等等有四条腿的动物。四条腿着地行走,腹部会被抬高一点,这就使得挖掘形成的洞穴的底面在中央部分稍微高一点。如果是没有四肢的鱼类等,其洞穴底部则会很平坦,不会有这种内凹的形态。”
“但是,我们很难确定洞穴的具体造迹者。”广西师范大学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冉浩研究员则表示,只能推定到四足动物这一步:“除非我们在洞穴中发现了动物的遗体化石,否则很难确定具体是那种动物活动留下的。不过我们可以根据洞穴的尺寸,结合现代动物的大小来推定造迹动物的体型。这个造迹者估计是个小家伙,它的体重应该在200克左右。”
该成果的合作研究者,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叶勇研究馆员表示,在下沙溪庙组中已经发现过一些体型相仿的小型四足动物,如自贡似卞氏兽和川南多齿兽等,可以作为造迹者的候选。
另外,该遗迹与恐龙化石伴生的特点也非常有趣,邢立达博士表示遗迹化石与大型蜥脚类恐龙伴生,也可能存在原因。“也许是蜥脚类恐龙死后,尸体腐烂,增加了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这一变化吸引了较多的小虫前来觅食。而遗迹的主人则很可能是吃虫的动物,它是在丰富的食物资源的吸引下,才移居到了这里。”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重磅!艺术品动产,已通过国家法律法规,抵押合同范本或出炉!速读!
- 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艺术品市场的新时代
- 2025年中国数字藏品行业发展历程、相关政策及产业链
- 国家文物局:民藏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未来几年或将成民间文物翻身之年!
- 重磅!古玩界最新政策来啦,马上发生的15个大变化!
- 文物唯有流通起来变现:才能让更多的人加入收藏保护行列
- 央视:各大银行艺术品抵押贷款全面试行!
- 未来3年, 艺术品市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 大量热钱拥入艺术品市场,古董是衡量自己的经济实力重要依据
- 文化艺术品行业:政策护航,迎来黄金发展期
- 《银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获通过:艺术品抵押贷款真的来了!
- 好消息!国 家文 物局明确:民间合法收藏的文物交易不受文物等级限制!
- 国家文化战略:鼓励民间收藏,实现文化兴国,让艺术市场达巅峰
- 国家战略视野下:艺术品如何成为未来储备资产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