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乾隆粉彩杯的收藏故事

发布日期:2016-12-23    来源:潘家园网    责任编辑:钿钿    阅读:1262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华收藏网】三年前,在友人手中淘得清代乾隆粉彩茶杯一只,直径约7厘米,盈盈一握,甚为称手。当时,喜欢它的原因是看中了上面的画片儿——“满大人”合家欢。据记载,乾隆时期官民两窑瓷质俱佳,还形成了“官民竞市”的局面。虽然这是一件民窑小物件,但画片儿上的彩绘艳丽雅致,也算是乾隆粉彩瓷中的精品。

乾隆粉彩杯的收藏故事 (1).jpg

先说说乾隆时期的粉彩瓷。乾隆时期,(1736--1795)是清代瓷器制作的鼎盛期,粉彩是釉上彩,在素胎白瓷上勾出图案的轮廓,然后在轮廓内填上一层玻璃白,再在玻璃白上堆填色料,用干净的毛笔轻轻地将颜色洗染成深浅不同的层次。早在清康熙年间(1654--1722),粉彩作为瓷器釉上彩绘艺术已开始了萌芽,到雍正时期(1723--1735)趋于成熟,乾隆时期粉彩已非常兴盛。从乾隆开始,粉彩在彩瓷的领域中几乎完全取代了五彩的地位。乾隆粉彩不仅保留了前代粉彩的精华,还吸收了一些西洋的工艺技法。这时粉彩的质量虽不如雍正时期那样的秀丽淡雅,但在装饰工艺上渐趋繁缛,形制上丰富多样,这些工艺繁复,色彩浓艳明丽的器皿是乾隆彩瓷志制品中的杰出代表。随着海上对外贸易的发展,乾隆时期的大量瓷器输出到亚洲、非洲以及欧洲诸国,通常称之为“外销瓷”。由于欧洲盛行饮茶,外销瓷中的茶壶、茶杯、茶碗类颇受欧洲欢迎,大量外销瓷满足了他们的日常需求。也许这件小茶杯就是当年漂洋过海的外销瓷中的一件,后来辗转反侧回流到了国内。

乾隆粉彩杯的收藏故事 (2).jpg

再说杯上画片儿。画中绘有四个身着满清服饰的人物,其中一人头戴红顶官帽,另一人手持折扇与其并肩而行。还有两个孩童,一个倚靠着栏杆从亭中向外张望,另一个则手舞足蹈似在玩耍嬉戏。画面色彩浓艳明丽,人物服饰满族特征明显,合家欢乐的寓意吉祥。清早期瓷器上的人物画片儿多以《三国演义》、《西厢记》等戏曲典故里的汉人形象绘制,绝少满族人形象。到雍正、乾隆时期,在外销瓷器上偶尔会出现画着穿满族服装的满族人,欧洲把这种纹样的瓷器呼作“满大人”。这种纹饰在中国传统瓷器中并不多见,是研究历史和社会文化的一种极好佐证。

乾隆粉彩杯的收藏故事 (3).jpg

西洋人以“满大人”(mandarin)一词指满清一品至九品的官员。林语堂先生在其《思满大人》一文中,对满清官员说官话曾作过形象地描写:“他们有洪亮的声音,雍容的态度,又有一口音韵铿锵的官话,出口成文的谈吐。”“你要断定某人是否是满清的王公大人,只须听他讲官话。你听他的句读,是流利铿锵的,措辞是温文尔雅的,前后是有照应的,有‘一则’、‘二则’、‘三则’的分段的,又夹杂‘国计民生’、‘涓滴归公’、‘未可厚非’、‘不无小补’等文言词句的……”“至于官话的内容自身,即词汇方面,可以分为专门的口语及文学的名词。比方你说到自己的儿子叫‘小犬’,称别人的儿子叫作‘豹儿’;你的老婆叫做‘贱荆’,别人的老婆叫做‘夫人’;你去看人谓之‘走访’,请人来看你叫做‘命驾’云云……”

每每喝茶时,手握着这只“满大人”茶杯,想起满清的那段历史,仿佛穿越到了乾隆年间。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本文来源:潘家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