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4000年前的面条吗
【中华收藏网讯】2002年,在青海喇家遗址,考古人员发现一个直径20厘米左右,高10余厘米的倒扣陶碗。随着考古人员将陶碗掀开,4000年前的面条重见天日。
这碗面条属于细面,长约50厘米,直径约0.3厘米,看起来细细黄黄的,很像中国西北部小麦粉做成的拉面。由于陶碗倒扣而且被洪水物质覆盖,这碗4000年前的面条才得以保存下来。
据了解,当陶碗出土时,面条因为氧化而迅速化为齑(jī 意:细、碎)粉。经科学分析,这碗面条是由小米做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信息中心主任朱乃诚表示,小米是没什么黏性的,怎么可能做成面条是他们一直以来的一个疑惑,什么样的手工艺能做出如此细长的面条,目前他们尚不清楚,还需要进一步考究。
追溯历史:
是谁将这碗面条扔在了4000多年前的青海?喇家遗址为人们讲述了一个辛酸的故事:
4000年前的某一天,在现青海民和县喇家村附近,一个数十人聚居的部落正聚在一起吃饭,突然间一场大地震将所有房屋摧毁,而伴随而来的泥石流将所有人埋在了一起……
“喇家遗址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史前灾难现场。”昨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信息中心主任朱乃诚指着喇家遗址现场图片说,遗址被发现时,数座房屋内保存着因遭遇灾难而突然死亡的人骨。
朱乃诚告诉记者,有一位母亲佝偻着身体,张开双臂紧紧抱着孩子,“那种舐犊情深的感情甚至可以穿越几千年来到我们面前。”
此前的常识,中国古代的面条本来只有2000岁上下的年龄,它怎么一下子古老了这么多呢?王仁湘介绍说:“在喇家遗址20号房址内的地面清理时,在一个陶碗里发现一堆遗物。它的下面是泥土,而碗底部位却保存有很清晰的面条状结构。这些条状的物件粗细均匀,卷曲缠绕在一起,而且少见断头。
它的直径大约为0.3厘米,保存的总长估计超过50厘米。它的颜色,还显现着纯正的米黄色,具有一定的韧性。”经检测,证实这是一碗由小米面和黍米面做成的面条。王仁湘说:“令人感兴趣的是,在分析面条样品中,还检测到少量的油脂、类似藜科植物的植硅体以及少量动物的骨头碎片,应当都是这碗面条的配料,说明这还是一碗荤面。”
虽然面条的具体加工工艺还不清楚,但是这个过程中对植物籽实进行脱粒、粉碎、成型、烹调的程序一定都完成了,而且这成品小米面条做得细长均匀。在中国乃至世界食物史上,这应当算是一个重要的创造,也是一个重要的贡献。
从文献记述看,面条在东汉称之为煮饼,魏晋则有汤饼之名,南北朝谓之水引或馎饦,唐宋有冷淘和不托,还有特色面条萱草面。宋代时面食花样逐渐增多,因为食法的区别,有了一些特别的名称。《东京梦华录》提到北宋汴京食肆上的面食馆,就有包子、馒头、肉饼、油饼、胡饼店,分茶店经营生软羊面、桐皮面、冷淘、棋子面等二三十种。
元代时出现了干储的挂面。明清出现了抻面和削面。王仁湘还特别提到了冷面,但此冷面并非我们现在经常吃的朝鲜冷面,确切地说,应该是过水的凉面。冷面见于清代《帝京岁时纪胜》的记述,说夏至当日京师家家都食冷淘面,就是过水面。过水凉面的吃法,早在宋代就很流行。宋代林洪《山家清供》提到“槐叶淘”的凉面,做法本出唐代,杜甫有《槐叶冷淘》诗,诗中道出了凉面的制法,连皇上晚上纳凉,也必定叫上一碗冷面来吃。宋代招待大学士,有“春秋炊饼,夏冷淘,冬馒头”之说,大学士能吃上冷面,也算是一种特别的待遇。
地震还保存了一碗珍贵的面条。过去中国人说,马可波罗把面条从中国带到意大利,而意大利人却说,在马可波罗之前他们就有面条。喇家村出土的这碗保存了4000年的面条,以确凿证据证明面条起源中国。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文化艺术品行业:政策护航,迎来黄金发展期
- 2025年风口:艺术品从世界格局到家庭财富,文化财富浪潮将至!
- 国家扶持艺术品变现:艺术品交易流程和方式,已经出来!
- 艺术品卖不掉、估不准、不敢押?破解困局的方法终于来了!
- 国 家:艺术品市场到2025年,要做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先看先知!
- 2025弘仁元春季艺术品拍卖于04月27日(上午9:30开槌)
- 北京成为第一个艺术品变动产的试点城市!艺术品市场要腾飞了!
- 艺术是一种人格参与,玩的是精神,拼的是文化,较量的是修养!
- 文物法修订草案敲定:允许民间文物交易 准许外资拍行进入
- 紧急提醒!2025艺术品市场红利来袭,入场攻略在此
- 重大信号!国家强势入场,艺术品变现黄金时代已来
- 国家文化战略:鼓励收藏品 实现文化兴国 三大改变让艺术市场达巅峰
- 未来十年收藏市场:艺术品将迎来新的繁荣高峰!
- 艺术品市场正在转变:再不知道艺术品资产化,就是跟不上时代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