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笔下有千秋 诗书气自华

发布日期:2016-08-24    来源:中国收藏网    责任编辑:钿钿    阅读:1151   版权与免责声明

书法是汉文化圈特有的艺术,长久以来,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蔚成体系,也自然应用在日常生活里,了无古今的隔阂。

秦汉时代是书法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三代以来古文大篆书写、铭刻分歧的现象归于统一,产生标准书体小篆;另一方面,春秋战国时代萌芽的新兴书体隶书也在此时从篆书简省蜕化成熟,发展为汉代通行的书体。由于时代潮流趋向简便快捷,隶书又持续蜕变分化,遂有草书、行书和楷书的形成。书体递变原非朝夕立就,因此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过渡型书风以及各体参杂的混合书风时而可见,显示书体蜕变迁延岁月,方能在结构和笔法上建立自己的规律。

隋唐时代是另一个关键时期。政治统一带来南北各地书风会流,笔法发展臻于完备,从此楷书成为历代通行的书体。入宋以后,为保存前贤书法长远流传,刻帖日渐盛行。但是宋人并不以继承传统为足,书法取向表现个人情性、得其天趣。元代继起,转而提倡复古,晋唐书法传统得以延续。然而,不受传统束缚的意念也活跃起来,至明代浮现纵横跳脱的气息。明人书法面貌至为纷杂,行草书尤其活泼自由,适与当时依循传统法度者形成对比。其间突显个性自成一格的书家,也走出实现自己的路径,不为时代潮流所吞没。

清代以降,三代秦汉古文篆隶陆续出土,堪称是得天独厚。在务实的学术风气影响之下,清人摩挲碑版,从而与刻帖相互为用,书法发展的视野得以串联古今,终能在篆书、隶书两方面汲古创新,引领新方向。

台北故宫博物院此次展出的中国古代书法,精选自魏至民国共14幅精品,力图从时间线索来梳理中国书法的发展脉络。

王献之 书洛神赋

形式:册;尺寸:18cmx10cm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少有盛名,高迈不羁,风流一时。书法兼擅各体,尤以行草著名,与其父并称「二王」。〈洛神赋〉原迹已不存,宋以来拓本仅存十三行,世称〈十三行〉。此本拓自碧玉本,原石于明代发现于杭州西湖,因出土地为贾似道半闲堂旧址,所以后人认为是贾氏所刻。此作字体匀称和谐,体势秀逸,神采飞扬,笔致洒脱。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为成熟的楷书作品,被后人誉为小楷极则。

北宋 苏轼 书杜甫桤木诗

形式:卷;尺寸:27.9cmx85.4cm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才气纵横,博通经史,诗文书画卓然成家。杜甫〈堂成〉诗,藉描写草堂景物,抒发历经兵燹之祸,流寓成都定居草堂之心境。苏轼藉杜诗,抒发流寓黄州的心情。跋文以杜诗,说明桤木易长因而农家多栽植。此卷行书结字秀润,姿态横生,笔法遒劲,墨韵生动,为其中年时意韵丰厚之杰作。本卷由兰千山馆寄存。

文征明 书五言律诗

形式:轴;尺寸:191cmx72.2cm

文征明.jpg

文征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征明,自号衡山,苏州人。年少即从吴宽(14351504)学文、李应祯(14311493)学书、沈周(14271509)学画,然十次赴试皆未中第。后经举荐任翰林待诏,不及五年即辞官归隐。文征明兼善书画,书法各体皆备。中年以王羲之为主干,晚年行书大字则转向黄庭坚。本幅书风奔放,书效黄庭坚大行书,乃为人作〈溪山欲雪图〉所赋诗。

明黄道周诗翰

形式:册;尺寸:24.9cmx29cm

黄道周(15851646),漳浦(今福建东山县)人,字幼元,号石斋。天启二年进士,历官礼部尚书。明亡遇难殉国,以忠孝节烈的情操,闻名于世。诗文敏捷,书画奇古,真、行、草、隶自成一家。本幅书于己卯年(1639),是黄氏五十四岁的小楷佳作。此作行距疏朗,笔法全由钟繇变化而来,结体左右高低错落,斜中取正;用笔朴厚精敛,但作风严峻,最能代表他的本色。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本文来源:中华收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