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御用文房四宝赏析

发布日期:2016-08-16    来源:中国收藏网    责任编辑:钿钿    阅读:1182   版权与免责声明

文房雅器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能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古代文人的文房器具种类甚多,在选材和造型上也是颇为讲究。但你要说最好看、最精致的文房,当然还属皇家御用文房了。皇家御用文房,用料考究,工艺精美,是我国文房的最高发展水品,顶级工匠们的智慧的结晶。

也称“砚台”。中国传统文房用具,最早始于汉代。以笔蘸墨写字,笔、墨、纸、砚为“文房四宝”。

端石灵芝池长方砚.jpg

端石灵芝池长方砚

长17.8cm,宽12.3cm,厚2.8cm

砚为端石制成,石质细腻,黑紫色,极易发墨。雕工圆润,砚面雕饰灵芝纹长方池,寓意祥瑞如意,为宫廷器物常用的装饰内容。砚堂盈满,不露锋芒。砚背面浅刻一博古方壶,壶上饰几何纹间以五蝠,寓意吉祥福寿。砚盒盖面为黑漆描金折枝菊花纹。此砚体轻而薄,装潢精美。

松花江石旭日东升池砚.jpg

松花江石旭日东升池砚

长12.5cm,宽10cm,厚1.5cm

砚为松花江石制,石色浅绿,丝丝纹理自然天成。砚面巧作云纹半圆池,宛如云中旭日东升,构思巧妙。砚背刻乾隆御题“以静为用,是以永年”,并有“乾隆年制”印款。石砚装潢考究,黑漆描金花卉砚盒,随砚形而作,纹饰华丽,颇具宫廷特色。清初康熙年间开采为御用砚品。

歙石荷叶式砚.jpg

歙石荷叶式砚

长14.5cm,宽13cm,厚2.5cm

砚歙石制,石色青紫,石质坚润,纹理细密,或似眉纹,或如刷丝,称牛毛纹或古犀罗纹。砚随石形雕琢为荷叶式,砚堂宽阔。砚池边缘琢作卷叶形,自然地形成凹池。砚配有黑漆嵌螺钿龙戏珠纹盒,华美考究。此砚为清乾隆朝宫廷造办处所制御用砚。

在中国古代,古人们使用的为毛笔。是用禽、兽或人的毛制成的笔。被列为中国的文房四宝之一。分硬毫、兼毫、软毫。

青玉龙纹管珐琅斗提笔.jpg

青玉龙纹管珐琅斗提笔

通长31cm,斗径6.5cm

笔头褐色,笋尖式。笔管为青玉琢制,管上浮雕龙凤主题纹饰,两端分别阴刻回纹、莲纹为衬,笔顶镂雕卧螭。管下端镶缠枝莲纹珐琅笔斗,掐丝均匀,釉色纯正光润。此笔为清代宫廷造办处制作,集玉雕、珐琅工艺于一体,制作精美,是罕见的毛笔。

竹管兰亭真赏紫毫笔.jpg

竹管兰亭真赏紫毫笔

笔管长19.3cm,笔径1cm,帽长9.8cm,帽径1.1cm,笔头长4.3cm

笔为竹制,管上书蓝色“兰亭真赏”阴文楷书四字。笔管逐渐微敛。笔纳紫毫,笔毫为兰花蕊式,毫颖出锋,尖齐而健。笔帽有白色象牙质笔顶,既装饰美观又起加固的作用。此件尚未开笔使用,仍保持原貌。为清代鼎盛时期的宫廷用品。清代御用笔制作讲究,选毫精细。一般多取秋冬之兔毫。秋毫取健,冬毫取坚。春夏之毫不堪用。此笔紫毫为精选上等兔毫,为清代笔毫特有的形式。

檀香木管刻御制诗山茶花紫毫笔.jpg

檀香木管刻御制诗山茶花紫毫笔

通长20.8cm,管径1.1cm,帽长9.8cm

笔为紫檀木管,体轻且气味芳香。笔管刻御制山茶花诗句:“火色宁妨腊月寒,猩红高凡压回栏。滇中品有七十二,一一谁能取次看。”填蓝隶书。笔帽刻山茶花枝栖鸟,诗情画意尽显笔间。此为乾隆时期御制笔。

墨是中国古代书写和绘画用到的墨锭。墨的主要原料是炭黑、松烟、胶等,是碳元素以非晶质型态的存在。通过砚用水研磨可以产生用于毛笔书写的墨汁,在水中以胶体的溶液存在。

汪斗山款麝香月墨.jpg

汪斗山款麝香月墨

直径4.3cm,厚0.5cm

墨圆形,一面为月宫桂花树下玉兔捣药图,一面为“麝香月”填金隶书三字,旁边有阳文楷书“南唐韩熙载制,休宁汪斗山仿纯漆贡烟”。由于本品内加药材麝香,因而也属于休宁派传统制墨产品中高级礼品墨、药品墨的混合。

乾隆款海水龙纹砚式墨.jpg

乾隆款海水龙纹砚式墨

长13.5cm,宽6.8cm,厚1.8cm

墨制成砚式。上方雕双龙戏水图,龙纹贴金。墨边框饰阳起夔龙。内府藏所制博古墨,有以砚为式者,因题句。”并署“乾隆庚寅仲春月上浣御题”,钤“比得”、“朗润”闲章,左、右边框上分别刻填金楷书“遂初堂藏墨”、“大清乾隆年制”。此锭遂初堂藏墨为仿刘源砚式御墨制成,为乾隆朝成套御墨中的一锭。庚寅年为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时皇帝弘历年高60岁。

龙戏珠御墨.jpg

龙戏珠御墨

长8.3cm,宽2cm,厚1cm

墨长方形。两锭合装于双开锦盒中,各附明黄色绣龙绫套。墨面雕龙戏珠图,衬以云水山石纹,纹饰描金,并点染朱色。墨背阴文填金篆书“御墨”二字。从墨之龙纹特征可判定此墨的制作时间应为清乾隆年间。此墨纹饰高凸呈浮雕状,其以深刀阴雕墨模以及云纹的如意造型皆仿明代作品。此墨既有仿古特色又具清代风格,为乾隆御墨中之珍品。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本文来源:中华收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