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声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古琴的韵与神
古琴,又名“琴”、“瑶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两千多年来,这种能发出低沉浑厚声音的乐器便一直萦绕在悠悠历史间,或浅吟,或低唱,身形颀长,风骨不凡。优秀的琴师不是高僧就是哲人,弹奏古琴非单纯技艺的展现,而是自我实现的方式,是解脱自我、求索智慧的途径,一如参禅。
弹奏古琴,是琴在说话,而不光是弹奏者在表达。琴与弹奏者之间的交流,更像是一种对话,其中旨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现存的老琴,王风说,都属传世文物,古琴和书画一样,历来不会拿来殉葬,因而不会有出土文物提供年代的参照。与书画、青铜器、瓷器等文物大项相比,古琴相对比较偏门,按文物鉴定通行的说法,属于“杂项”。“杂项”类别极多,有的已经建立成熟的鉴定标准,但更多的还有待研究。比如古家具,如果没有王世襄先生的卓越工作,可能至今还是糊涂账。古琴的鉴定标准,则是由郑珉中先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完成的。
一般来说,传世文物的鉴定,通行的办法是从已知的器物中寻找最具有代表性的,作为标准器(典型器),再以标准器来判定其他器物。王风举例说,故宫博物院所藏唐“大圣遗音”琴,就是一件标准器,上世纪四十年代中由王世襄先生发现。同时北京民间也有一张公认的重器,也叫“大圣遗音”,都有“至德丙申”腹款,虽然琴式不同,铭文印章有异,但工艺特点、铭刻体制如出一辙。二者互证,确立为中唐琴标准器。湖南博物馆“独幽”琴,有“太和丁未”腹款,制度与“大圣遗音”的“至德丙申”腹款相同,结合工艺特点的变化差异等其他因素,可以确立为晚唐琴标准器。有此二者,故宫“九霄环佩”便有根据,应可作为盛唐琴的标准器了。唐琴区分了出来,顺流而下,宋琴、明琴等等也就容易分辨了。各个时代的古琴,与其他器物一样,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审美趣味,这种趣味又体现在工艺特点上。有个很有名的说法“唐圆宋扁”,王风说,虽然笼统了些,但道理是对的。唐代的琴,尤其盛唐,包括中唐,相对较圆。这种圆并非圆滚滚的圆,而是视觉上的丰润效果。唐琴的大气、雍容,正是那个时代气质的体现。而盛唐、中唐、晚唐工艺特点的差异,也是唐朝审美趋向变迁的结果。王风曾协助郑珉中先生编辑《故宫古琴》,见过宫中全部藏琴。他举例形容说:“盛唐‘九霄环佩’琴,不怒自威,有睥睨天下的气概。晚唐‘飞泉’琴,轻盈灵动,放在案上,真觉得像要飞起来一般。”
宋时审美趣味趋于温润、雅致,琴器便相对有一番清冽的文人气质。即使皇家制作,比如宋徽宗时期的“松石间意”,也是如此。王风说,“琴棋书画”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宋朝才出现的。所谓“文房清供”,也是从宋代开始完善起来,其后在文人书房的诸多配置中,不管会不会弹奏,也基本都会在墙上挂一张古琴。明朝整个社会的风气都崇尚俊朗、简洁之美,古琴形制显得更加明快、匀称。古琴在宋元明得到从皇家到文人真正的重视和喜爱,但到清代,统治阶层的注意力转向其他乐器。外加明朝留下的古琴数量巨大,足敷使用,新斫琴的数量实际上是下降的,工艺也因此而逐渐衰落。
问到历代古琴存世的状况,王风介绍说,“已知的存世唐琴数量是有数的,共十七床;北宋琴的存世数量也很少,估计不过四、五十床;南宋至元相对多些,也就是一、二百床之数;量最大的,是明代的古琴,以正德年为界,此后的远远超过此前的。现存古琴之中,十之六七都是嘉靖到万历到崇祯几朝的。”和所有的文物一样,古琴也有大量伪品。“所知道最早的是宋人伪造唐琴,唐人对自己所处的时代高度自信,总觉得自己这个时代最好,不会去作伪。宋人崇拜唐朝,就有伪器的市场空间。当然这些琴现在也很珍贵,是宋人的制作。宋以后直到当今,历代当然都有伪作。”王风这样解释。谈到当今古琴器的伪作,王风觉得相对于其他如瓷器、家具,作伪水平并不太高。他说,古琴既是乐器,又是木器,还是漆器。与书画、瓷器相比,市场回报相对较低,投入就不可能太大;而与单一材质如家具、砚台等相比,作伪者需要的知识又更加多样。因此不是在这里出错,就是在那里出错,顾此失彼,在他眼里自然是破绽百出。
古人讲究琴有“九德”: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但能兼具“九德”的琴,几乎不存在。因为这“九德”之中,有的要素是相互矛盾的,一张琴很难兼备众长。如何选择,王风谈了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有些基本的因素,比如三准不匀、泛散按音色不均,或者发空、过实,这是斫制出了问题,不能要。没有这些毛病,那么就是每个人对声音的不同偏好了,有的人偏爱金石之声,有的人则喜欢钟鼓之声,都没关系。他还讲了一则管平湖先生的故事:管先生闲游中偶遇一抚琴道人,两人都更喜欢对方琴的音色,于是相互交换。这张换回来的琴,后来跟随了管先生一辈子。
古琴最为动人心弦的,除了直抵人心的琴音,还有它无可复制的手工之美,这也为王风所特别关注。他说,现代古琴斫制工艺慢慢有所进步,但总体水平还是不太行。懂得乐器原理的可谓凤毛麟角,对古琴形制优劣能够判断并有所追求的斫琴师更是绝无仅有。我们有幸见到北宋时的“梅梢月”琴,王风以此为例介绍其工艺之精湛。他曾请一位相熟的斫琴师复制“梅梢月”,各个部分先拿精密仪器测量,复制出来的尺寸分毫不差,但他一眼看上去,就是不同。他向我们指点有出入之处,确实是难以言表的微妙,而这正是手工的魅力所在。好像不同的琴师,同一首曲子,弹奏的气韵一定不尽相同。美与平庸,只隔这“气韵”一线。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收藏艺术品象征着一个人的文化品位和社会地位,富豪藏家大量加入引发市场巨变
- 艺术品银行的准入密码:书画与钱币的价值通行证
- 收藏学问:宋代官窑鉴定五大细节
- 瓷器收藏江湖:揭秘三层收藏者的认知壁垒与生存法则
- 艺术品已成为资产,艺术收藏热潮正在富豪圈蔓延
- 为什么说:古玩有灵性,能给藏家带来好运
- 别再小看民间藏家!一场颠覆认知的文化财富革命,正在悄然爆发
- 收藏:最高境界的品位!
- 民藏的精品由国家来买单,使艺术品真正的流动变现!
- 艺术与财富的双重奏:名人字画收藏正当其时!
- 艺术与财富的交响:名人字画收藏正当其时!
- 收藏界沸腾!《报告》获批,艺术品抵押贷款让财富“活”起来
- 我们为什么要做艺术品收藏!?原因就这个...
- 为什么说:古玩有灵性,能给藏家带来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