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传近400年山西孟家井窑绞胎瓷复古出窑
从明代便失传的孟家井窑绞胎瓷10日带着130度的余温出窑,这是当地历经8年研究、复原古法技艺后,首次大批量烧制绞胎瓷。
沿着太原东山方向走十几公里的山路,便是孟家井村。在山西古代瓷窑历史中,尤以北部的浑源窑和中部的孟家井窑名声在外。此次烧制的绞胎瓷有19块瓷板和4个瓷盘,是当地于2015年成立绞胎瓷传习所后,批量烧制最多的一次。
76岁的冀田福是太原孟家井村的第三代烧瓷人,如今他也是传习所的一员,为的是将这门老手艺传承下去。
“小时候的记忆里,父亲每天早晨4点就出门干活,6个小时他要捏3000个瓷碗。从小受家里的影响,也当过一段时间学徒。因为这个工艺十分复杂,窑厂搬迁后我就回家种地了,烧瓷的手艺,就再也没捡起来。”冀田福回忆道。
太原市美术馆馆长王鼎是个地道的“瓷迷”,从2008年在孟家井村发现金元时期的绞胎瓷碎片后,便以一年30趟的频率往返于市区和孟家井村之间。8年时间,王鼎收集材料、调研、收集瓷片标本、了解制作工艺。2013年,孟家井绞胎瓷制作技术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据《永乐大典》记载,“瓷窑在榆次北六十里孟家井。按《晋阳志》云,窑五十座。”孟家井村东北100多米处山坡上有窑神伯灵庙,庙中明弘治三年(1490年)重修碑记中记载:“榆次县之北六十里有乡曰孟家井,居民大率约三百家,乃古昔陶器之所。”
王鼎介绍说,根据史料记载,孟家井窑创烧于宋代,元、明为其鼎盛期,至清代产量减少,民国仍在烧制。但绞胎瓷从明代之后就再无踪迹,从出土的文物和史料记载中看,绞胎瓷已经失传了将近400多年。
2005年,故宫博物院举办中国古代窑址标本展览,从上起东汉,下至明清的各地窑址中遴选了140个古代著名窑址,孟家井窑名列其中。1959年和1962年,山西考古工作者在孟家井窑遗址进行两次调查挖掘,窑址所存瓷窑和瓷片不仅为孟家井窑烧造史提供实物依据,且对研究北方金元时期瓷器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绞胎瓷传习所吸引了不少研究生、大学生加入研发、制造,实现了量化烧制和新品研发。预计每年会吸纳3名传承人,将这项古老的技艺发扬光大。”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收藏艺术品象征着一个人的文化品位和社会地位,富豪藏家大量加入引发市场巨变
- 艺术品银行的准入密码:书画与钱币的价值通行证
- 收藏学问:宋代官窑鉴定五大细节
- 瓷器收藏江湖:揭秘三层收藏者的认知壁垒与生存法则
- 艺术品已成为资产,艺术收藏热潮正在富豪圈蔓延
- 为什么说:古玩有灵性,能给藏家带来好运
- 别再小看民间藏家!一场颠覆认知的文化财富革命,正在悄然爆发
- 收藏:最高境界的品位!
- 民藏的精品由国家来买单,使艺术品真正的流动变现!
- 艺术与财富的双重奏:名人字画收藏正当其时!
- 艺术与财富的交响:名人字画收藏正当其时!
- 收藏界沸腾!《报告》获批,艺术品抵押贷款让财富“活”起来
- 我们为什么要做艺术品收藏!?原因就这个...
- 为什么说:古玩有灵性,能给藏家带来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