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插花——花影婆娑掩人面
爱美之心,不分古今,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喜爱插花之美。插花是一种文化,中国古代插花与中国传统的人文观念、艺术手法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元代黑釉花棱双系罐 老窑瓷博物馆藏
元代青瓷蒜头瓶 老窑瓷博物馆藏
插花之美 历史悠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一千多年前,诗人就曾写下田园逸世的美好,到了现代仍旧不失其追求者。在物质横飞的当下,对于如何提高精神修养,人们也正努力寻找着某种方式,而这也许能在插花艺术中得到慰藉。中国插花艺术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南史·晋安王子懋传》记载了最早的佛前供花情景:“有献莲花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花不萎。”明代更出现了影响至今的花艺专著《瓶史》,插花是通俗的说法,正式称为瓶供或者清供。以古代瓷器插作花卉,透过花的真味与器的玩赏,可用心体会千年前艺术之魅力。
(此图为元代磁州窑玉壶春瓶,玉壶春瓶始见于宋代,多为盛酒器,此瓶为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闪黄,腹部刻画大朵缠枝牡丹,刻画生动流畅,底部露胎无釉。玉壶春瓶以器形端庄,线条优美著称,一直延续到民国都有烧制。)
(此图为龙泉青釉贯耳瓶,贯耳瓶又称投壶,原为青铜器的酒具,后逐渐演变为花器,龙泉青瓷是中国瓷器史上青瓷的代表,被世界广泛认同,西方人称之为塞拉同。)
君王提倡 蓬勃发展
先秦时代中国民间就有男女互赠花束以表达思念的风尚。《诗经》中有记载:“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南史》中也记载了最早的佛前供花情景:“有献莲花供佛者,众僧以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这里记述的是公元5世纪的事。稍后有庾信的杏花诗:“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可见,此时插花已不仅仅用于佛前供侍。
(此瓶为宋代吉州窑黑釉梅瓶,梅瓶创烧于宋代,其型高雅端庄,为历朝文人帝王所追捧。此瓶通体施黑釉,瓶身有黄色斑块,釉色乌黑亮丽,造型精美大方,为吉州窑烧制。)
至唐朝,花艺也蓬勃发展,进入黄金时代。君王提倡,文士尚雅,仕女爱花,处处呈现一派争奇斗艳的盛况,插花已深植于民众日常生活,举国有以花会友、寄情花木之风。史料《清异录》中最早记载了当时插花展览的盛况。与此同时,佛教盛行,佛前供花也十分普遍,于是深山古刹、寻常街巷皆花影婆娑。
(此瓶为宋代白釉暗纹广口瓶,小口,丰肩,圆腹,暗刻缠枝花卉,釉色白中泛黄,小巧可爱。)
文人插花 以花影人
在宋代,插花艺术迅速发展,与“闻香、品茗、挂画”合称“宋人生活四艺”。伴随着文人雅士作画、吟诗、赏花,又产生了“文人插花”。文人插花为此时期的主流,他们把哲思与花木、自然联系起来,穷通物理,又在花木中寻找逍遥之乐,以拂红尘之污。程颢诗云:“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此图为宋代龙泉莲瓣敛口碗,此碗敛口,圆唇,肩部外突,腹部由上向下急收,外壁刻一周莲瓣纹,莲瓣外轮廓为刻花,细部纹饰为划花,器身施青釉,器身伴有细碎开片纹,底部露胎无釉。)
所以,文人义士常以花卉影射人格,在花材的选取上喜用松、竹、梅、柏、兰、桂、山茶、水仙等寓意深刻的花材,表达人生抱负、理想等。南宋诗人黄升的《春暮》“戏临小草书团扇,自拣残花插净瓶”,正描写了文人插花的惬意。
(此瓶为宋代酱釉天球,天球瓶,亦可成为长颈瓶,通体施酱釉,纯正清雅。)
鼎盛时代 尽显自然
明清作为插花艺术的鼎盛时代,插花理论有较大地发展,许多插花理论著作相继问世。如列出了每个月的主花与配花的屠本畯《瓶史月表》;袁宏道的《瓶史》,较为详尽地介绍了插花的花材、花器以及插花技艺和插花事宜;而高濂的《瓶花三说》则把鲜花的插养技艺视为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休闲方法之一。《瓶花三说》即“瓶花之宜”“瓶花之忌”“瓶花之法”。张谦德的《瓶花谱》对插花技艺也给予了阐述。
(此图为宋代油滴黑釉撇口瓶,瓶撇口,短颈,丰肩,长腹,圈足。足部以上施油滴黑釉,扣沿施一圈白釉。此瓶器形精美,釉色滋润。)
中国人相信天人合一,相信物我本属一体,因而崇尚自然,将自然作为心灵的寄托和归依,由此也形成了中国文人插花最典型的主题——遣怀, 即抒发内心的感情。在中国式的插花中,与遣怀这一主题相应,宋时出现了理念花,用名贵素雅并富于象征性的花卉,如“梅、兰、竹、菊、杉、柏、水仙”等,表 达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愿望和抱负。但“理念花”只是注重品格昭示,却无法传递文人更复杂微妙的心境和情感,于是元明清时期出现了“心象花”、“自由花” 等,花材运用更广泛自由,主题也多是抒发个人心态和情趣。
(此图为宋代耀州窑刻花梅瓶,梅瓶创烧于宋代,其型高雅端庄,为历朝文人帝王所追捧,此款梅瓶造型美观大方 ,刀工一气呵成。)
中国人崇尚自然,将自然作为心灵寄托和归依是其表现的一方面,其表现的另一方面在于对自然纯朴的推崇,爱“天然”而忌“雕饰”,这使得中国插花无论是“理念花”还是“心象花”等都具有一个相当明显的特色,就是每一支花的自然形态都得以充分舒展和体现,这同时也造就了中国式插花用花量少的特点,虽不至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但确是力图通过疏密、虚实的巧妙安排,在小天地里做大文章。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收藏艺术品象征着一个人的文化品位和社会地位,富豪藏家大量加入引发市场巨变
- 艺术品银行的准入密码:书画与钱币的价值通行证
- 收藏学问:宋代官窑鉴定五大细节
- 瓷器收藏江湖:揭秘三层收藏者的认知壁垒与生存法则
- 艺术品已成为资产,艺术收藏热潮正在富豪圈蔓延
- 为什么说:古玩有灵性,能给藏家带来好运
- 别再小看民间藏家!一场颠覆认知的文化财富革命,正在悄然爆发
- 收藏:最高境界的品位!
- 民藏的精品由国家来买单,使艺术品真正的流动变现!
- 艺术与财富的双重奏:名人字画收藏正当其时!
- 艺术与财富的交响:名人字画收藏正当其时!
- 收藏界沸腾!《报告》获批,艺术品抵押贷款让财富“活”起来
- 我们为什么要做艺术品收藏!?原因就这个...
- 为什么说:古玩有灵性,能给藏家带来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