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王玉芳 借“丰收壶”一鸣惊人

炽热的夏季里,着一身白色的运动服,乌黑的头发全部束在脑后,出现在视线内的中国工艺美术师王玉芳身高足有一米七0,浑身透着成熟女人特有的活力,清爽、利落、干练,令人眼睛发亮。

这位开朗、热情的女陶艺家做紫砂壶已经有近二十年的历史,她制作的一把“丰收壶”被赠予中央领导,该领导为此壶题字“积跬致远”,意为再长的路也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出生于宜兴的王玉芳在十九岁高中毕业那年,经过层层遴选被当地乡政府聘为民政科助理,年纪轻轻就成了人人羡慕的乡政府的一名机关干部。

  在机关里,王玉芳做着档案管理、整理图书馆资料,以及出黑板报等工作,干得有板有眼。工作不是太累,每月还能拿三十六元钱的工资,王玉芳那时在人们眼里俨然一个小“白领”。

  

  作为宜兴当地人,王玉芳从小就知道家乡的紫砂壶海内外闻名,闲暇时,她经常去宜兴紫砂一厂的车间里,在工作台旁看工艺师们制作紫砂壶,看得出神。高雅与世俗,华彩与简洁、抒情与叙事,实用与欣赏,都在工艺师们手中的紫砂壶上得到完美的结合与充分的体现,不知不觉中,在不住惊叹的同时,魅力无穷的紫砂壶牢牢抓住了王玉芳的心。

   本质上,王玉芳是个性格泼辣、果断而有主见的女人,紫砂厂里的工艺师们制作紫砂壶时专注而愉快的情形在她心间不住徘徊,挥之不去,令她心驰神往。

两年后,王玉芳断然辞去了平稳、安逸的机关工作,如愿以偿地来到宜兴紫砂一厂,成为一名成天与泥巴打交道的学徒工。她和父母一起在饭店里专门摆了一桌拜师宴,拜了一个技艺精湛、专做出口茶壶的女师傅为师。

终于做起了茶壶的王玉芳长久地沉浸在兴奋之中,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步行五公里到厂里跟着师傅一道道工序认真地学,晚上回到家里还在悉心琢磨每一个细节的工艺。她说,那时,“天天夜里做梦都在做茶壶”。

还是中国那句老话――工夫不负有心人。一个月之后,她制作的茶壶“混”入师傅的作品中,竟然顺利通过了极其严格的出口产品检验。

  性格外向的王玉芳乐不可支。她说,那时候,做一把紫砂壶的工钱是一角二分钱,她每月也能挣到几十元钱了,感觉已经非常满足了。


王玉芳从小富即安的状态变为不满足于现状的是与蒋蓉的接触。蒋蓉是宜兴紫砂行业中著名的工艺美术大师,那时王玉芳没事就常到蒋蓉的工作室去看蒋蓉做壶。

一天,王玉芳看蒋蓉创作的荷花壶造型特别漂亮,就问起她的壶能卖多少钱?蒋蓉告诉她自己的壶每把能卖到五六百元人民币。王玉芳一听,吃惊得张大了嘴。五六百元对于她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想着自己辛辛苦苦做一把壶就值一角二分,生性要强的王玉芳暗暗地不服气。一定要创作出有个性的紫砂壶就成为王玉芳的新目标。

于是,她更加频繁地到蒋蓉工作室里趴在她的工作台前专注地看她做壶,不漏掉每一个细节。常常是一直看到天黑,然后就跟着蒋蓉回家,在她家里吃完晚饭后再接着看她做壶。

看到蒋蓉的家里有许多印着古代老壶图案的书,王玉芳就提出想借回去看。蒋蓉却说,借是不可以,你可以天天来看。王玉芳就带着薄薄的白纸和笔,天天去蒋蓉家里看这些介绍老壶的书,并把纸覆在书上,把老壶的传统造型、轮廓一页一页描下来,回家贴在墙上、床头天天看,反复揣摩这些老壶的嘴、把、壶身的细节制作手法,然后就照着这些图纸试着临摹老壶制作。

王玉芳说,她几乎全部临摹了明、清时期所有制壶名家的作品,做了一把又一把传统造型的仿古壶。

一个偶然的机会,经人介绍,一个上海的客商与一个台湾大收藏家一道来到王玉芳家,他们看到她制作的仿古壶立刻又惊又喜。台湾的收藏家迫不及待地说,你开个价,这些茶壶我统统包了!

  王玉芳心想,我这怎么开价,我以前都是做的一角二分钱的茶壶。她左思右想,心一横,斗胆提出“每把壶可不可以给我五十块钱?”话音未落,客人就非常爽快地答应“没问题!”接着又说“这么便宜啊!”

  就这样,王玉芳仿制的四十多把老壶一下卖出两千多元钱,这是她第一次挣的一笔大钱。王玉芳内心狂喜。

  这两个客人回到上海后,很快又找到许多老壶的图纸、图片和相关资料,直接寄到王玉芳家,请她仿制这些壶,然后以每把一百元的价格收购。就这样,王玉芳与他们合作了有六、七年之久。到后期,王玉芳做的壶价格已经涨到三百元一把。

  王玉芳说,仿制老壶的这些年中,她的制壶技艺突飞猛进。那两个客商还把一些珍藏在博物馆里的珍贵经典老壶借出来找她仿制,使她有机会能亲眼看到许多大名家的作品,并从仿制老壶中吸取传统文化与制壶技艺的滋养。这段经历令她受益无穷。


倾心创作“丰收壶” 一举成名



丰收壶


令王玉芳在宜兴众多陶艺家中脱颖而出的是一把她创作的“丰收壶”。

在视觉上,这是一把很大气古拙的壶,粗圆的壶身仿佛是个粮仓,右面壶柄旁沉甸甸地垂着一串稻穗,颗颗饱满的稻谷象征着丰收。壶盖和壶的上半部,麻袋状的挂釉仿佛告诉你,今年农民又有了好收成。一眼看去,好似装粮食的麻袋都撑破了,粮食多得都装不下。

自幼在乡间田头长大的王玉芳对农村生活有着特别的眷恋,她一直想设计制作出一把令农民喜欢的紫砂壶,展示农民丰收的喜庆,承载农民欢快的心情。

王玉芳生出设计“丰收壶”的念头的时候正值春天,在她的设计中有一串垂着头的稻穗,但那个时节还找不到稻谷。她就专门到乡下父母家里,跟妈妈一块儿到田头一个一个草垛里去翻找。经过反复翻捡、选择,找到了两串颗粒饱满的稻穗。王玉芳把它们拿回家来悬在工作台上,早上看,晚上看,天天观察、揣摩稻穗的神形状态。王玉芳说,那些个日子里,她晚上做梦也尽是稻穗的摸样。

在有了感觉之后,她开始动手做壶,尝试用紫砂泥土制成颗粒饱满的稻穗,并设计每一粒稻谷的排列位置,使稻穗看起来形象生动逼真。一次不行,她就再重新做,反反复复,已完全进入创作的王玉芳始终投注着极大的热情。终于,有一天,清晨六点,一夜未眠的王玉芳把刚做好的稻穗与模特稻穗放在一起,急切地把丈夫从沉沉的睡梦中推醒,让他分辨真假。她的丈夫揉着眼睛使劲看,仔细辨认了很长时间,却怎么也分不出谁真谁假。

巨大的喜悦在王玉芳心头弥漫开来,她知道,稻穗的制作成功就抓住了神韵,“丰收壶”就有底了。

二00三年,王玉芳创作的“丰收壶”在第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展中获得陶.方圆杯金奖。此后,接二连三的获奖令王玉芳成为紫砂陶艺界一颗耀眼的新星。

  如今,王玉芳已经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即古朴、雅韵、大气。


王玉芳,字“千里马”号“伯乐”,工艺美术创作师,1966年生于陶艺世家,从师葛军先生,现供职陈复澄艺术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毕业于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紫砂研修班,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评,并多次获奖。

2001年,作品《万年长松》获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银奖;2002年,作品《中华魂》获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2003年,《丰收壶》获第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展中陶•方圆杯金奖;2004年,《天赐百寿》壶获第二届中国十大紫砂茗壶评选银奖。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