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方琮 袁瑛 董诰 弘旿 山水 册页(8开) 设色绫本

方琮 袁瑛 董诰 弘旿 山水 册页(8开) 设色绫本

查看原图
展品名: 方琮 袁瑛 董诰 弘旿 山水 册页(8开) 设色绫本
尺寸: 36.5×25.5厘米×8
起拍价: 1,200,000-1,800,000元
成交价: 1,320,000元
拍卖公司: 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时间: 2013-07-28 00:00:00
备注: 款 识: △臣袁瑛恭绘。△臣弘旿敬绘。△臣董诰敬绘。△臣方琮恭绘。
钤印:臣(朱文)、瑛(朱文)、臣(朱文)、旿(朱文)、臣(朱文)、诰(朱文)、臣(白文)、琮(白文)
鉴藏印:查忠勋印(白文)、李扬审定(白文)
清袁瑛、弘旿、董诰、方琮《山水合册》简说
季弋
《山水合册》为纸本,淡设色画。每开纵36.5厘米,横25.5厘米。全册共八开,分别由清代乾隆年间宫廷画家袁瑛、方琮及词臣画家弘旿、董诰绘制而成。四位画家每人绘制两开,每开上均有署款,据此知首开为袁瑛绘,第二开弘旿、第三开董诰、第四开董诰、第五开弘旿、第六开袁瑛、第七开方琮、第八开方琮。此册所绘题材均为山水,每开右上角均钤有半印两方,右下角裱边钤鉴藏印两方,唯第五开右下角钤鉴藏印三方。为便于下面的叙述,笔者拟按照作者次序对作品进行分别介绍。
1、 袁瑛的作品
册中第一开与第六开为袁瑛作品。
第一开图绘山水一区,景致清幽,有飞瀑自山间泻下,聚而成渚,山石秀雅,林木修茂。近景水岸,丛林环绕着庭院一所,有士人凭窗读书。小桥沟通两岸,一人慢步其上,向着友人居所前行。右下角署款:“臣袁瑛恭绘。”下钤:“臣”、“瑛”朱方印二。
第六开绘大片开阔水域。近景绘水渚坡岸,数株乔木挺立,其下丛竹茂密,篷舟泊于岸边,一人垂竿独钓,舟人坐于船尾。船篷半掩,舱中桌酒隐现。远处山势平缓,略事皴擦点染,表现出江南山水秀丽景致。右下角款署;“臣袁瑛恭绘。”下钤:“臣”、“瑛”朱方印二。
上述二幅袁瑛作品在用色上都呈现出古雅清淡的特色,墨气淹润,笔法精致。从山石画法上表现出较强的元代画家黄公望的特点,而在第二幅作品中我们分明又看到盛子昭的画风遗迹。此二图构图开阖有度,平稳均衡,置景虚实相生,营造出可居可游的山水意境,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
袁瑛是乾隆年间供奉内廷的宫廷画家,字近华,号二峰,元和(今江苏苏州)人,工画山水花木。袁瑛早年随叔父袁钺学习山水画。袁钺字震业,号匏隐,自号清溪先生。博雅工诗文,在书画方面也有着很深的造诣。书法曾亲受何焯(义门,康熙四家之一)指授,山水画宗法元四家之一的黄公望,下笔沉厚,颇具古韵。
袁瑛从叔父习山水后,又从徐北山学习花卉技法,长于写意花卉创作,颇具骨力。乾隆三十年(1765)由李因培推荐入宫,成为宫廷画家。在宫中供奉达二十年,乾隆五十年(1785)告老归里,隐于葑溪,在那里修筑了赐诗堂以为归老之所。袁瑛的山水画晚年益加精密,用笔沉厚,出入于宋元诸家。《石渠宝笈》续编、三编共著录其作品九件,其中一件为他与姚文瀚合画的《盘山图》轴。
2、 弘旿的作品册中第二、第五开为清代乾隆时期画家弘旿所绘,两幅作品画格清丽隽雅,具元人韵致。前一幅绘寒林景致,草舍隐于林木之间,林中岚气浮动,坡岸佳石秀木,远处山景依依。图中山石颇具大痴道人韵味,披麻皴与点苔法运用纯熟自然。构图紧密满阔,但下角水面、林中岚气以及大片天空留白,复使画面具有开阔之感,虽为小景作品,但具千里之意态。全图墨彩清淡雅逸,气格清新。画面右下角款署:“臣弘旿敬绘。”下钤“臣”、“旿”二印。后一幅与前一幅相较,在绘画风格上有较大不同。在这幅作品中,弘旿更多地使用了元人高克恭的云山画法。图中主要山峰用饱醮水墨的湿笔横向点剁而成,下部树石笔墨水份也很大,略加赭色晕染而成。画面下部绘水渚一区,坡岸延伸至水中,岸上柳林茂盛,枝条柔软,似在风中舞动,柳林中绘有房舍一区。一只渔舟靠在岸边,舟子正在系舟登岸。巨大的山石后生出密密的竹林,枝干挺拔。全图配景自然,构图开阖有度,表现出一副略带野逸清新气息的山水景致。画面左下角款署:“臣弘旿敬绘。”下钤“臣”、“旿”二印。
弘旿,字卓亭,号恕斋,一号醉迂,别号瑶华道人,又号一如居士,满洲人,封固山贝子。曾两次因事革去封号,后复赏封奉恩将军。能诗,工书画,时有三绝之称。其书法兼工四体,其画诸格皆备,尤长于山水,得董、黄之妙,画花卉得明代陈淳、陆治之风神。复善治印,不失元、明人矩度。善与文人士大夫交往,乾隆五十七年(1792)尝与阮元、铁保等人游万寿寺,并作《七松图扇》以纪。著有《恕斋集》行世。
3、 董诰的作品
董诰(1740—1818),字雅伦,号蔗林,一号柘林,浙江富阳人。其父董邦达是历事三朝的老臣,曾任侍读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等职,六十七岁时擢升为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并钦赐“紫禁城骑马”。董邦达在艺术上造诣精深,其书画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曾参与修著《石渠宝笈》、《秘殿珠琳》、《西清古鉴》诸书。董诰生于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二十四岁中举,隔年会试,名列一甲第三,得中探花,乾隆帝将其改为二甲第一,作金殿传胪,形降实升。乾隆四十四年董诰以户部左侍郎在军机处行走,后迁户部尚书、加太子少保、授东阁大学士,始终身处乾、嘉时期政治枢纽中。嘉庆二十三年致仕,同年十月卒于家乡,终年七十九岁。卒赠太傅,谥文恭。嘉庆皇帝曾亲临致祭。
董诰精书法,善绘画,复工诗及古文词。书法宗二王,能于一粒芝麻上书写“天下太平”四字。在绘画方面他禀承家学,雅秀绝尘,宗法宋元诸家山水体格,与其父董邦达有大小董之称。本套册页中第三、第四开即为董诰所绘。第三开用米氏云山画法表现山水一区,高山壁立,水聚成渚,木桥架于两岸。大山与土丘均用水份很大的横向笔法点成,浓淡深浅各不相同,远山只用水墨刷染而成。山间多有留白,呈现出山间云气流动之感。溪岸旁树木用笔草草,树叶也是用点剁法为之,笔墨淹润。全图表现出江南山水迷蒙的特质。董诰的山水画风格多样,但宗尚古法为其根本,从这幅作品可以看出他师法元代著名画家高克恭的痕迹。画面右下角款署:“臣董诰敬绘。”下钤“臣”、“诰”二印。
第四开绘初夏时节,溪岸上杨柳垂枝,风舞清扬,池中莲花盛开,一条小船泊于岸边,一人踞坐船头,正在垂竿独钓。远处山石均用草草之笔勾出轮廓,略加点染敷色。全图透出一股幽然淡雅之气。画面左下角款署:“臣董诰敬绘。”下钤“臣”、“诰”二印。
4、 方琮的作品
方琮字黄山,浙江人,工画山水,远宗黄公望,师从于张宗苍(1686—1755)门下,深得其传,是供职于清代宫廷的一位画家。清代供奉内廷的宫廷画家既有父子相传,也有师徒相授者。乾隆年间,宫廷画家张宗苍深受皇帝的欣赏,而弟子方琮受业于其门下,在绘画上得其真传,也同样受到了乾隆皇帝的喜爱。乾隆皇帝多次在方琮作品上题诗,如题方琮《仿王蒙松路仙岩图》诗云:“昔实得门自文贵,今虚授业者宗苍,讵惟溪壑肖曲折,端在精神合混茫。”《题方琮山水诗》云:“画家笔法学宗苍,气韵居然合渺茫;小幅山川称游目,竟教难辨孰王羊。”可见方琮学张宗苍已达于乱真之境。胡敬在《国朝院画录》中记云:“方琮受业于宗苍,经其讲画,精神气韵,有契师传,买王得羊,宜圣心之嘉予也。”清朝官方修著的《石渠宝笈·续编》及《石渠宝笈·三编》中共收录了方琮作品四十八幅之多,由此也可见方琮在乾隆朝后期也是一位颇有影响的宫廷画家。本套合册中第七、第八开为方琮所作山水两幅。前幅绘山水一区,取平远之景,远处大山壁立,山脚下林木森然,数所屋宇隐现于林木之间。山间溪流汇而成渚,形成大片空旷水域,近景处两岸相峙,岸上杂树丛生,小桥沟通两岸,构成一幅幽雅的小景山水画。构图平稳严谨,气息平和,用色亦平淡素雅。全图虽不见人物活动其间,但其可居可游之景又处处显示着人的思想隐现其中。本幅左下角款署:“臣方琮恭绘。”下钤“臣”、“琮”二印。后一幅虽仍以山水为主要表现对象,但其主题却是在表现文人乘舟寻幽的生活雅趣。画面左上角绘有巨大山崖倾斜着探入画中,崖上石缝间生出奇虬古松一株,一叶小舟从崖下缓缓划出,舟人正用力摇橹,船头一士人静坐,正在向近景处驶来。画面右下角绘巨石一块,杂树野草丛生其间。远处水岸开阖,山形平远虚幻。此幅构图不似前图平稳,但置景合理,欹险中求均衡,人物活动其间,也使画面更具动态。画面右下山石间款署:“臣方琮恭绘。”下钤“臣”、“琮”二印。此二幅作品在艺术风格上具有明显的张宗苍痕迹,远法元人笔墨,画风清丽,只是略显平板僵硬,这也似乎是清代宫廷山水画略乏生动感的一个通病。
就该套作品而言,其表现出的时代风格与清代乾隆年间的总体风格大致相吻合,但由于全部作品均未有署年款者,故难以确知其创作年代。不过从四位作者活动时间来看,大多在乾隆中后期,而其中宫廷画家袁瑛在乾隆三十年(1765)至乾隆五十年(1785)间活动于北京,而其它人在北京活动的时间都相对较长。因此,如果此套册页确为同一时间创作的话,则其创作时间大致应该是袁瑛在京供奉的时间段内,亦即1765—1785年间。
在这套《山水合册》中出现的四位作者身份也不尽相同,其中袁瑛、方琮为供奉内廷的宫廷画师;董诰则是著名的词臣,其身份地位非常显赫;弘旿则是一位宗室画家。因此,在题款上虽同为“臣”字款画,袁瑛与方琮题为“恭绘”,而董诰与弘旿则用“敬绘”,仅一字之差,其身份地位的差异就显露出来,这也是清代宫廷绘画题款中的一个惯用格式。
相关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