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常玉 1930年代作 粉红裸女 油画画布

常玉 1930年代作 粉红裸女 油画画布

查看原图
展品名: 常玉 1930年代作 粉红裸女 油画画布
尺寸: 38×61.5厘米
起拍价: HKD 1,000,000-1,200,000元
成交价: 1,780,800元
拍卖公司: 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
时间: 2013-05-27 00:00:00
备注: 玉;Sanyu
展览:1994年(常玉画展)台湾 台北 淡水镇公所
1995年(常玉画展)台湾 台北 国立历史博物馆
2001年(乡关何处-常玉的绘画艺术)台湾 台北 国立历史博物馆
在中国近代以来的油画美术发展与创新过程中,常玉所扮演的一个角色,无疑是极其特殊且值得注意的。他终其一生独自在巴黎默默地从事创作,然而他在艺术上的成就,却有让人不容忽视的重要性,那就是他在中西融合的艺术表现上,达到了一个圆融的境地。在20及30年代间,东西方艺术蜀开始广泛探讨所谓的东西方美学本质的差异,常玉透过中国以意境为中心的绘画思想出发,将中国西画带领到了一个新的领域,中国画中追求的纯粹与线条的美感在常的作品中获得了新诠释。
常玉的画流露出深厚的中国情感。他所画的静物、动物、风景、简化的造型、单纯大胆的线条与色彩,有别于西方野兽派画家急欲表现的外放性,野兽派所强调的是表现的方式以及直接奔放的心灵感受与视觉效果;常玉则转化为深沈的心思与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在中国的背景与文传统下,常玉的画中透露着现代中国道与禅的美感。在常玉的作品中,他经常取材自他熟悉的中国文人生活,来抒发内在情感与理想。画中常以大片留白的背景,明显的线条勾勒,来凸显主题的空间感,画面中留白的结构与熟悉的主题,营造出中国绘画中无限延伸的“写意”意境。无疑地常玉将他领悟的中国精神透过他的绘画来阐述一种融合中国与西方--写意与结构,含蓄与热情的美感。
在本次拍卖中囊括了常玉分别于30年代及50年代时期极为代表性的作品。“粉红裸女”及“草原上的马群”是常玉于30年代初完成的两件各具代表风格的巨作。自20年代末期,常玉因受邀创作了几幅铜刻版画开始,便对极简的线条美感所吸引,画面上的留白的空间与阴阳的对应关系,意外地对他在油画创作上有了突破。“白”在中国 则代表着纯粹,是意识的全然转化,而墨黑及素白在中国的绘画美学上则是最能表现纯粹原始的自然之源,在中国传统水墨画中所谓的“墨分五彩”,指的便是墨色在素白的画面上所展开的是无限的心灵空间。在此幅“草原上的马群”中,常玉将白洁的底加上大笔如青铜墨色般飞刷留下的书书自然层次效果,让原本单纯的色韵化为虚幻的空间,而笔末刮出的生动的群马线条,更加深了画面的深度,颠覆刻板主观的主体与背景的配置,藉由极简的色彩与线条来表现极为繁富且深远的写意的境界。中国水墨画自八大山人之后,中国画中写意的境界即达到了颠峰,常玉用现代精神来诠释中国写意的意境,在这幅作品中可说是常玉在30年代完成的一幅深具中国精神的重新诠释--他巧妙地将中国抽象的观念与西方的色彩与结构,在画中以大面积的粉红,乳白与纯黑下结合,让中国传统的文人气质在常玉的画作中得到了高度的纯化。
此外于40-50年代所完成的“青花盆中盛开的菊花”,则是此一时期花卉静物画中极为特殊且稀有的作品,相较于常玉早期的作品,这一时期颜色的使用与结构则较早期作品更趋鲜艳繁复。在这幅中我们首次看到了常玉直接运用了纯粹的色彩来表现东方的意境,如:中国红,明黄以及青花瓷白,皆强烈凸显了属于中国对色彩的高度美感。常玉的绘画给人强烈的中国印象,但他的表现方式却是以西画的方式呈现,在近代中国美术的发展中,常玉已画出了真正“现代”的中国画。
出版:1994年《常玉》淡水镇公所 台湾 台北 第23页(图版)
1995年《常玉画集》国立历史博物馆 台湾 台北 第22页(图版13)
1995年《华裔美术选集-常玉》艺术家出版社台湾 台北 第114页(图版58)
2001年《乡关何处-常玉的绘画艺术》国立历史博物馆 台湾 台北 第24,37页(图版2)
2001年《常玉油画全集》国巨基金会 大未来艺术出版社及衣淑凡小姐 台湾 台北 第101页(图版2)
相关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