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邓石如 楷书乐天故事 册页(4开) 纸本

邓石如 楷书乐天故事 册页(4开) 纸本

查看原图
展品名: 邓石如 楷书乐天故事 册页(4开) 纸本
尺寸: 16×30.5厘米×4
起拍价: 200,000-300,000元
成交价: 253,000元
拍卖公司: 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时间: 2012-12-10 00:00:00
备注: 款识:完白山人邓石如书于韩江寓庐。
印文:邓石如字顽伯(白文)
鉴藏印:宴池珍藏(白文)
苍古质朴 其气弥漫
——读邓石如《楷书册》
晋甫
完白山人邓石如,以他在书法、篆刻方面的杰出成就,诗文方面的清湛造诣,以及他顽强的钻研与创新精神和“一尘不染”、“身无媚骨”的高尚品格,早已为世人称道。尤其是他的篆书和隶书,一切以古人为法,放弃俗学,博大精深,谓其能“上掩千古,下开百祀”亦非过誉之言也。
我们讨论邓石如的书法成就,不能不反观一下历史,看一看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化环境。
邓石如生于清干隆四年(1739)虽然此时,社会已基本稳定,正处所谓的“治世”,然而长期战乱的阴影,依然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清廷以一手拉一手打的两手政策,一方面开“博学鸿词科”来笼络文人,另一方面又大兴“文字狱”,残酷屠杀有“悖逆”言语的知识分子。在这种腥风血雨环境中,许多人不得不三缄其口,到金石考证、经籍训诂里去讨生活。在书坛上,有的人不甘屈于赵、董的束缚,出现了“宁丑勿媚”的傅山、“六分半书”的郑燮等等,更由于随着大量金石碑版的出土,邓石如的门生包世臣则提出了尊碑抑帖的理论……邓石如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特殊年代里,成长起来的“以古法创新意”的“百年来第一人”的书家。有人把清代书法分为“神、妙、能、逸、佳”五品,他的篆书列为“神品”,第一;隶书和楷书列为“妙品”第二;草书列为“能品”,第三;行书列为“逸品”,第四。从传世的作品数量来看,他的篆隶占比例最大,据统计,130余件作品中,篆、隶就有93件之多,而楷书则仅有16件。这样,楷书虽名列第二,但因数量较少,所以弥足珍贵。
其实,邓石如的楷书是极其有味道的。评论说:其书深于六朝人,以篆、隶用笔之法行之,姿媚中别饶苍古趣味。对照他的作品分析,这种评价应该是恰当的。嘉庆元年(1796)在故里“铁砚山房”写的“沧海日,赤城霞……”楷书三十七字联,时年五十七岁,是他的楷书代表作。这件作品用笔沉着、凝练,结字端庄、安详,丝毫没有矫柔造作,争妍取媚的姿态。《楷书册》与之比较则更多了一份秀美和恬静,这应该是他较早一个时期的作品。册后署“邓石如书于韩江寓庐”,韩江是广东省境内的一个水名。资料表明,邓石如一生从未到过广东,那幺,韩江就可能指的就是扬州的邗沟(亦称邗江)。山人性喜遨游,从十七岁开始,直到逝世那年,一直与布衣、斗笠、草履、藤杖为伴,足迹遍及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河北、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其中于南京、镇江、扬州、盐城、苏州、常州之间往来频繁,特别是镇江和扬州从他三十二岁起到六十三岁逝世(1771—1805),有可靠记载的就有十二个年头去住那里,因此说《楷书册》中的韩江寓庐则是他在扬州的寓所。这样,这个册子书写的时间,应该是在他三十八岁到五十岁之间,也就是在南京的梅骵家,遍览金石碑刻“临摹各百本”之后,书法转折时期的作品。
与这可称得上“国宝”的书册,保持这幺近距离的能有几人?又有几次?
邓石如(1739—1805),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原名琰,因避仁宗讳,遂以字行,安徽怀宁人。少读书,好刻石,仿汉人印篆甚工。工刻印,出入秦、汉,而自成一家,世称邓派。
著录:安徽美术出版社《邓石如书法篆刻全集》卷一第二百零八页。
相关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