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绶 1625年作 清供图 立轴 设色绢本
展品名: | 陈洪绶 1625年作 清供图 立轴 设色绢本 |
尺寸: | 134×53厘米 |
起拍价: | 4,800,000-6,800,000元 |
成交价: | 6,050,000元 |
拍卖公司: | 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
时间: | 2013-07-28 00:00:00 |
备注: | 款 识: 乙丑秋暮为鲁棻写上宗甫叔寿。洪绶。 钤印:洪绶(白文)、章侯(白文) 鉴藏印:石渠宝笈(朱文)、宝笈重编(白文)、乾隆鉴赏(白文)、石渠定鉴(朱文)、乾隆御览之宝(朱文)、三希堂精鉴玺(朱文)、古希天子(朱文)、宜子孙(白文)行有恒堂审定真迹(朱文)、曾存定府行有恒堂(朱文)、乐寿堂鉴藏宝(白文) 徐邦达边跋:陈老莲于天启五年乙丑作古铜瓶中插寒梅月季数枝,勾勒精劲,传彩浓丽,旁侧更佐以盥水圆■,高矮相应成趣。时年只二十有八,询为难见妙品,毋以早笔而轻视之也。戊寅冬月晴窗奇暖,友人出此相赏,漫识数语如此。东海徐邦达书。钤印:徐邦达印(白文) 陈老莲画艺的历史价值 徐书城 公元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即明朱清初之际,中国绘画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审美趣味的变革,始于徐渭(文长)和董其昌,成于陈洪绶(老莲)。他们把“笔情墨趣”进一步从所描摹的物象上独立出来,前提条件是先要把所描摹物象的本来面貌加以“变形”的艺术处理,遂有意识地背弃了写实的因素。这种造型奇特的艺术风格,在陈老莲的作品中(特别是他的人物画)表现得尤为鲜明突出。 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号老莲,浙江诸暨人,工画人物,山水、花鸟俱能。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父早逝,仗母抚养读书,二十一岁时曾考取县学生员,然自幼性喜作画。早年学画于蓝瑛,又据周亮工言,老莲儿时曾临摹过李公麟所画七十二贤的石刻拓本,由此也可以了解到他的画艺的渊源之一;清代毛奇龄的《陈老莲别传》又记载了他又曾临摹过唐、周昉的作品。可见陈洪绶能博采众长,后终自成一家。陈洪绶中年时曾赴京为国子监生,授舍人,被召为“内廷供奉”(宫廷画家)而未就。而正值此时,战乱频仍,他于1643年离开北京返乡。1644年清军入关,明亡后陈洪绶曾剃发为僧,并改号“悔僧”、“悔迟”、“迟和尚”、“老迟”等,以示难忘故国之意。但现实生活中的政治风浪却并未影响他在绘画艺术上的孜孜追求。明亡之后,他的画艺更为精绝,身后画名益高。他的儿子陈字,女儿陈道蕴均能传其家学;弟子亦众多,如严湛、陈薪、魏湘、沈五集等人。老莲于1652年卒于山阴,享年56年。 陈老莲画艺的独特个人风格,亦可说是前不见古人,后亦乏来者。他的作品,无论是人物、花鸟或山水,均以遒美的线条、艳丽的色彩,奇僻的造型。以警世人之眼目。虽然他用的是一般所谓“工笔”设色之法,但就其精神实质而言,与徐渭的水墨粗简的“泼墨”大写意画风殊途而同归,异曲又同工——两者都是由数个世纪以来的文人画的“不求形似”的“写意”原则和精神臻于完成的形态。本文介绍的《清供图》系年“乙丑”(公元1625年),陈洪绶时年二十八岁,为早年作品。虽然这幅作品和他中年以后成熟之笔有所不同,但细察它的艺术水平并不低。尤其是目前存世的陈画中早年作品十分稀少,因此更是值得十分珍视的。 |
相关展品
- 瓷器
- 按年代: 先秦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辽夏金南宋元代明代清代民国现代
- 按器型: 碗盘碟杯盏瓶壶罐尊炉枕冥器其它
- 书法
- 按年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宋代 金元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 按书法: 篆书楷书隶书行书草书 其它
- 绘画
- 按年代: 清代 明代 金元 宋代 近现代
- 按绘画: 国画油画水粉水彩版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西画 其它
- 玉器
- 按种类: 玉礼器玉冥器玉配饰玉摆件玉用具
- 青铜器
- 按种类: 烹饪器盛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铜镜其它
- 文房用具
- 按种类: 笔墨纸绢砚台其他用具
- 家具
- 按材料: 黄花梨木 紫檀木 铁力木 鸡翅木 老红木 瘿木 榉木 柴木
- 按家具: 几案椅凳床榻屏联柜架其它
- 古玩杂件
- 按种类: 奇石古籍版本拓片竹木砖石牙雕金银铜铁锡器 其他日用杂件
- 钱币
- 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