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陈丹青 2005年作 女人体 纸本 色粉

陈丹青 2005年作 女人体 纸本 色粉

查看原图
展品名: 陈丹青 2005年作 女人体 纸本 色粉
尺寸: 24×31厘米
起拍价: 80,000-120,000元
成交价: 99,000元
拍卖公司:
时间: 2012-12-30 00:00:00
备注: 签名:陈丹青 2005
展览:最初的印象 上海艺博画廊 2006
陈丹青
(1953-)上海人。1978年考入中央美院文革后首届研究生班。1980年毕业,留任油画系第一工作室。陈丹青于80年代初被认为是当时最具才华的油画家,直至今日,油画圈仍存在着“陈丹青情结”。“西藏组画”被公认为文革后划时代的现实主义经典油画作品,在美术界及文艺界引起很大轰动,持续获得广泛的关注、评论、研究与影响。《西藏组画》对当时长期盛行并严重教条化的主题性创作模式发生冲击,被认为是中国写实油画自前苏联影响转向溯源欧洲传统的转折点。而他对写实能力的熟练把握,对欧洲古典油画语言的深刻理解,令沉醉于油画传统手法的观众佩服不已。1982年移居美国。2000年回国应聘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任绘画系第四研究室责任教授。作品多次参加海外重要展览。多幅作品为美术馆、美国艺术机构及私人收藏。
陈丹青的作品画面简约,中锋用笔,技法娴熟。他发现了什么?是宋元以降唯中国独有的山水美学?是可供别的媒材忠实“复述”的图像魅力?还是在不同文本之间的寻找、发现给他带来的思维快感?或者,仅仅是假借以上的理由一逞绘画的快感?
在当今图像时代,艺术家成为转换媒介,在历史与画布的双重平面上,这转换媒介似乎是超然的:往来古今、出入自由、无前无后、无我无他、物我两忘。在陈丹青的作品中,董其昌们的“国画”,变成了布面油画;机器印刷的复制品,变成了人工手绘的写生原作。他画的是印刷品,根本不是山水画,陈丹青自己说:这些画是我画(动词)的,又不是我的画(名词),我可能在画“画”与“印刷品”、“画”与“画家”的关系,那是一种暧昧的,有待了解的关系。 陈丹青说:中国早已进入印刷品和媒体时代,而绝大部分画家仍活在传统油画大美学里,所以会诧异我画图像,其实我还是在画“我看见”的,当今时代,印刷品差不多已经是我睁眼观看的“第一经验”了。
在所谓后现代多媒体时代的超文本现实里,历史不再线性,空间不再立体,时间也被夷为平面——新的就是旧的,旧的可以是新的,前卫就是后卫,后卫也能是前卫。一旦进入这样的“情况”、“情境”,艺术家便有可能接近并触探当代艺术的内在“真实”。
著录:《最初的印象》
相关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