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售)
【此藏品于2010年7月31日售出】北宋定窑白釉【连年有余】纹斗笠碗
藏品介绍:碗高8厘米,口径22厘米,底径7厘米。此碗敞口,深式,斜腹呈斗笠状。通体施白釉,口部一圈露胎,俗称芒口。碗内壁及里心划刻莲花、双鱼纹。寓意为“连年有余”。此碗白釉纯净,所饰莲花线条自然流畅,双鱼显得活灵活现。此类碗之内壁有刻划纹者较为罕见是定窑瓷器的精美之作。
背景知识:定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民窑,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涧滋村及东西燕村。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定窑宋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酱釉、绿釉及白釉剔花器。白釉装饰有刻花、划花与印花三种。定窑产品的第二个特点即有刻、划、印的花纹,这是与唐代邢窑的白瓷明显不同的地方。唐代邢窑白瓷多是素瓷,没有花饰。第三,定瓷有芒,芒是指因用复烧方法,而出现中部无釉的缺点。
定窑的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釉色洁白晶莹,很多积釉形状好似泪痕,被称为“蜡泪痕”,隐现着黄绿颜色。在器物外壁薄釉的地方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称“竹丝刷纹”。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
定窑器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喜爱。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印花以花卉为主,主要有莲、菊、萱草、牡丹、梅等,也有鸳鸯、龙凤、狮子等动物图案,画面严谨,讲究对称,工整素雅的白釉印花定器历来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而颇受人们的青睐。北宋早期定窑刻花、构图、纹样趋简,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有浅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用单齿、双齿、梳篦状工具,刻划出由深、浅不一的主线与辅线相衬构成的物象,生动自然,有较强的立体感,装饰题材以花果、莲鸭、禽鸟、浮鸟、云龙等为主。定窑虽原为民窑,但北宋后期曾一度烧造宫廷用瓷,因此,影响较大,定窑产品以白瓷为主,也烧制酱、红、黑等其他名贵品种,如黑瓷(黑定)、紫釉(紫定)、绿釉(绿定)、红釉(红定)等,都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层高温色釉。元朝刘祁的《归潜志》说,“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 可见,定窑器在当时不仅深受人们喜爱,而且产量较大。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定州时,曾用“定州花瓷琢红玉”的诗句,来赞美定窑瓷器的绚丽多彩。
报价1.8万。手机:13471937925,李先生,E-mail:lmly7199@163.com,QQ:493785780 网址:http://www.ggact.com/z/shop.php?uid=49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