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杜鹃花和瓶---红色精典,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

取和平之谐音,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

杜鹃花和瓶 超标级 件 8800


红色经典-和瓶
作者名称:李人中
作品规格:高度:42CM 直径:16CM
让世界充满和平
“和”瓶是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70周年、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而特制的纪念品。花瓶设计为弹头的形状,选用特优泥胎、釉原料和稀土颜料作画经1400度高温精心烧制而成。弹头外形寓意:金戈铁马、战旗飞舞、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而瓶上所饰的杜鹃花则寓意:战争已成过去,先烈们捍卫的土地鲜花盛开。花面图案由原毛瓷主设计人李人中大师设计,并由原毛瓷制作小组以精湛的手工装饰技法,将画面饰于坯、釉之间,待烧成后整个画面色彩绚丽、栩栩如生,釉色滋润悦目、透光度好,将中国画的表现手法与优美的瓷质及釉下五彩技法形成完美的结合,真正达到了“薄如纸、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境界。此款“和”瓶底款铭文采用“红官窑”和“湖南省收藏协会监制”两个底款,双底款的瓷作品在历史上不曾多见,更是显示“和”瓶的珍贵。“和”瓶底部镶有朱总司令为纪念抗战英雄的诗句“浩气传千古,清漳吐血花”。整体观之,“和”瓶无论是器形还是画面图案和诗句,都突出了“战争与和平”这一贯穿人类历史的主题,“和”瓶是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宣言,也是民族精神生动、有力的诠释和展现。故称之为“和”。那鲜艳的杜鹃花还有缅怀英雄先烈的诗句都不禁让人们联想起在那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华民族以不怕牺牲、决不屈服的决心和勇气,换来了最后的伟大胜利。“和”瓶更激起我们无限的感慨和遐想,寄予了我们对无数英雄先烈的崇高敬意和无限缅怀。我们纪念历史,是为了美好的未来,更是为了世界的美好和平前景。历史无言,神不朽。这些都是“和”瓶的观赏价值、艺术价值及收藏价值所在……
醴陵是中国瓷都,陶瓷生产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早在东汉时期,就有较大规模从事陶器生产的作坊。

清雍正七年(1729)开始烧制粗瓷。

清末民初,醴陵瓷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05年,清政府官员,湖南凤凰人熊希龄和清大学士醴陵人文俊铎拟就万言书呈请清政府在醴陵创办瓷业公司和瓷业学堂,改良醴陵瓷业。

次年(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批准呈文,拨库银一万八千两创办湖南瓷业学堂和湖南瓷业公司,醴陵瓷器开始由土瓷向精瓷转变。

光绪末年,釉下五彩工艺成功地用于瓷画的绘制,色彩缤纷,晶莹润泽,清雅明快,风貌别具一格。

1909年至1915年先后四次参加国内外赛会,在武汉劝业会、南洋劝业会、意大利都朗博览会和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均获得金牌奖。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均获得金牌奖的“扁豆双禽瓶”被国外舆论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

据传,熊希龄曾亲自携醴陵细瓷入京贡呈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以金牌赏之。至此,朝野中外都承认了醴陵釉下五彩瓷的成功,举国若狂,风靡一时。

但1918年湖南瓷业公司毁于兵火,后虽稍恢复,但由于国乱或国民贫穷,精细釉下彩瓷质优价高难被人接受,已属惨淡经营。

1930年前后,釉下五彩瓷基本停止了生产。

为弘扬中国传统经典釉下五彩陶瓷文化,1956年,在毛泽东的关怀下,国务院批准成立醴陵瓷业总公司,拨款800万元建成醴陵窑。恢复并扩大了釉下五彩瓷的生产。

数十年来,醴陵承担了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央机关烧制瓷器的任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1958年,就开始为毛泽东生产胜利杯等生活用具,先后达1500余件;

1959年,国庆十周年为首都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和工人体育馆生产专用瓷;

1964年国庆十五周年为人民大会堂生产国宴用瓷;

1974年为毛泽东秘密设计制作专用瓷,即“毛瓷”,为当代醴陵窑中的极品,二十世纪最荣耀的中国名瓷,被誉为陶瓷艺术皇冠上的明珠;

1978年,为邓小平制作的赠日本裕仁天皇的文具;

1986年,为邓小平制作赠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彩盘;1998年,为江泽民制作赠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红山茶咖啡具;

2001年,再制“毛瓷”成功,在国内外引起轰动;

2004年,为政治局常委制作“常委杯”。

釉下五彩瓷因其浓厚的官府背景与渊源,被人们誉为“官窑”。特别是解放后具有浓烈政治色彩的辉煌经历和无可比拟的崇高的地位,更增添了其神秘感和神圣感 ,被称为当代“官窑”“国瓷”。

2003年9月,李铁映在参观群力后欣然题名“红官窑”。

醴陵釉下五彩从开创到兴盛,到衰败,再到恢复,到获得“红官窑”美誉,充分显示了制瓷艺人的聪明才智和釉下五彩瓷其独特的工艺和其无穷的艺术魅力。
作品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