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哥窑大碗

哥窑碗鉴衡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纹片取冰裂为最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宋代哥釉瓷釉质莹润,通体釉面被粗深或者细浅的两种纹线交织切割,术语叫作“冰裂纹”,俗称“金丝铁线”。哥窑瓷土脉微紫,质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种瓷釉彩,表面满裂纹。因土质含铁量较高,烧胚时发生氧化,瓷器胚呈紫黑铁色,瓷器没有涂釉的底部显现瓷胚本来的铁色,叫“铁足”,而釉彩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俗称“紫口铁足”。一般来说,大器小开片者和小器大开片者颇为珍贵。
  哥窑,为宋代名窑之一。窑名最早见于明初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曹昭《格古要论》,“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清代《南窑笔记》“哥窑”条载:纹片隐以墨漆,独成一宗釉色,亦肥厚,有粉青、月白、淡牙色数种。其中多为黑黄相交,俗称金丝铁线。
  馆藏标器研究表明:1),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2),“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疏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3),“聚沫攒珠”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被认为鉴衡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4),“紫口铁足”的风格。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边缘施釉薄处因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出“紫口铁足”之说。
附:哥窑鉴定方法
  一,哥窑器必须具有众所周知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前者是哥窑的与众不同的裂纹,大纹为“铁线”,小纹为“金丝”,大小纹合称为“面圾破”,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后者是哥窑显露的较为特殊的胎色,但两者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瓷胎满釉器有“紫品”而无铁足。铁足应当是胎质本身的无釉颜色。
  二,哥窑属青瓷系列,釉色为青釉,浓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色,因窑变作用,釉色多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非人为主观意志所为。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少花纹,无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黄、浅灰等。釉面不光洁,有一层如酥油之光,釉质较深浊不清透,釉层厚薄不匀,蘸釉立烧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达4毫米。其烧造方法为裹足支钉烧或圈足垫饼烧,后者可明显见到所垫圆饼烧造的痕迹。
  三,哥窑的底足也颇为特别,其圈足底边狭窄平整,非宽厚凹凸,足之内墙深长,足之外墙浅短,难以用手指提拿起来。
  四,哥窑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又最被人忽视的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中“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攒珠”指的是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实际上部分馆藏哥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的气泡比攒珠的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攒珠聚球”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哥窑釉质纯粹浓厚,不甚莹澈,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故通称“聚沫攒珠”。釉色宝光内蕴,润泽如酥。纹片多种多样,以纹道而称之有鳝鱼纹、黑蓝纹、浅黄纹、鱼子纹;以纹形而称之有纲形纹、梅花纹、细碎纹、大小格纹、冰裂纹等,总名为百极碎。
作品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