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关山月艺术大展近日将在广州举办

发布日期:2016-08-05    来源:中国收藏网    责任编辑:弘仁元    阅读:5995   版权与免责声明
关山月作品《黄河颂》 关山月作品《黄河颂》

  由广州艺术博物院(微博)主办的“江山教我图――纪念关山月诞辰一百周年・关山月艺术大展”于近日起至2013年6月3日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一楼关山月艺术馆展出。

  据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陈伟安介绍,关老1998年捐赠了105件代表他各个时期不同创作特征的力作给广州艺术博物院,这些作品,大部分是描绘岭南江山,反映南粤风情的作品,羊城的花卉、诱人的红荔、粗壮的红棉……根据藏品的情况,今年是关山月诞辰一百周年,此次展览精选出27幅代表作品进行展出,并辅历史照片资料和艺术家年表,回顾艺术家的艺术风貌和日常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以飨热爱艺术的观众,同时,希望这些精品能够加深观众和学者对关山月艺术的认识,也以此缅怀关山月先生。

  关山月先生是20世纪中国画画坛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革故创新,成就卓著的杰出艺术家,岭南画派第二代代表人物之一。在关山月漫长的艺术生涯中,提倡艺术大众化,艺术要为大众服务,注重写生,其一生都以 “不动就没有画”为理念,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他关注时代,对传统中国画的拓展发掘反映时代精神的新题材,使中国画在新的时代更具丰富的表现力。以半个多世纪孜孜不倦的探索,在师法造化、反映现实生活等方面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通过雄健恣肆的笔墨和酣畅淋漓的色彩,使作品形成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艺术效果,并体现出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

  走进关山月艺术馆,我们将看到40年代至90年代作品。40年代初期,他足迹遍布西南西北诸省。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屋里的山城重庆、白云缭绕的峨眉等面貌。 50年代中至60年代中,关山月在此期间参加了广东沿海土改运动,并多次深入农村、厂矿和工地,以画笔再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风貌。60年代末至70年代,文革开始,关山月失去了创作自由。1971年,他从干校返回广州,重新拿起画笔继续写生作画。70年代至80年代,文革结束后,关山月从精神上得到解放,笔不离手,创作了大量描绘祖国壮丽山河的作品。90年代后,经过漫长的岁月的游历和师造化后,关山月的创作激情源源勃发,鸿篇巨构相继问世,笔墨更加老练浑厚,进入了艺术的自由王国。

  1981年所作的《长河颂》,获广东美展二等奖。描绘了汹涌澎湃的长江奔腾不息,源远流长,气势磅礴、波澜壮阔,主要是为了说明中国的历史长河尽管是曲折的,但它宽广坦荡,一泻千里,永垂千古。1994年创作的《黄河颂》(所画为“壹口”),以画山石烟之笔写黄河壹口悬崖巨浸,色、墨浑融,雄豪苍莽,睹其图,如置身崩天裂地之境,

  关山月不仅擅长山水,花卉、翎毛、人物等样样俱能。花卉更擅长于红棉、榕树、梅花。徐悲鸿曾称关山月为“红棉巨榕乡人。”红棉和巨榕是岭南最具特征性的两种植物,关山月从小就熟悉它们,对它们的形态观察入微,对它们的品格特性体会至深,画起来挥洒自如,或工或意,形神兼备,个性鲜明,给人以乡土味,亲切感。其中代表作如《榕荫曲》,高819.7厘米,宽68.2厘米;《珠海晨曲》,高143.5厘米,宽280.5厘米。两件作品中,榕树的用笔皆以概括洗练手法勾画,枝干遒劲,笔力宛如金石刀刻,叶子或圈或点,水墨淋漓,由浓至淡,造成润泽浑厚、茂密蓊郁的气氛。

  通过这些作品,让我们一起领略关山月不同时期的艺术风貌,感受他“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思想,体会其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吧。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本文来源:中华收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