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索卡新展推介云南艺术家

发布日期:2016-08-03    来源:中国收藏网    责任编辑:弘仁元    阅读:8458   版权与免责声明
展览海报 展览海报

  展览名称:己已导向――而立与不惑的情感样态

  策展人:张光华

  艺术家:刘仁仙,普艳,苏亚碧,陶发,荀贵品,薛滔,赵光晖

  时间:2012-03-03 至 2012-04-07

  城市:北京索卡艺术中心

  艺术自为与无为

  文:毛旭辉,张光华

  张光华 :我 2006 年来到云南,从此介入到云南当代艺术的各种活动中,策划展览、撰写评论、邀约访谈、考察历史等工作做了很多,也因此与大家建立了良好的信任,互相支持。到昆明的第二年我就策划了在重庆坦克当代艺术中心感觉艺术空间举办的展览“昆明进行时”,参展的主要是 70 后艺术家,赵光晖是里面比较突出的一位。他的雕塑充满生命的张力,普通机车可以在他的手中变得有血有肉,灵动而又不失钢铁般的质感。他爱车因为懂车,激情澎湃时的旋转飞驰,报废锈蚀后的凄凉无奈,正是谱写生命的激昂悲歌。第一次展览筹备会议是在他位于昆明汽车厂的工作室小院里召开的,那天下午来了很多人,打牌、喝酒、聊艺术,是我今生最难忘的一次派对。也正是那次,我认识了聚集在昆明的几乎所有 70 后艺术家。展览方案当天敲定,因为他们对艺术那份最朴素的激情感动了我,他们渴望通过展览与外界交流的殷切更是不允我拖延。

  展览于 2007 年 8 月开展,进行得很顺利,做了画册,发了媒体,还取得骄人的销售成绩。同样是西南艺术重镇的四川美术学院以及它的观众,在这场展览中真实感受到云南艺术那不折不挠的原生力量,他们可以在作品中嗅到自然生态的气息,自由的无规则的气息,更浓的是那种蓝天红土孕育出来的生命本真的气息。这种气息正是追求时尚的重庆所缺乏的。同时,展览更值得庆祝的是带出一位 80 后的艺术新面孔――荀贵品,他的勤奋好学让我们感动,相信只要给他充分鼓励一定会有所作为。

  同年 11 月我得到一次去北京今日美术馆工作的机会,就借机北上学习。差不多同时,薛滔等早已漂进北京的云南艺术家,为身在昆明的杨文萍、茅以芸(已逝)、吴以强联系好了工作室,他们三人也在我之前到了北京。 2008 年赵光晖也来了,之后陆续有云南年青艺术家来了又走,苏亚碧也因参加展览在北京短暂逗留过几日。在北京忙碌而充实的编辑生涯中,他们成为我在北京的亲人,每个周末都会见面,经常受到他们的照顾。看着他们在北京的境况一天天好起来,我发自真心地欣慰与高兴。可惜我早已爱上了云南,四季如春的气候和云南人骨子里的憨厚深深吸引着我,于是 2009 年初我返回了昆明。

  当我再次回到昆明,能让我感觉到云南当代艺术的青春气息的反而是一群 80 后艺术家, 70 后的身影渐渐稀疏,一部分同伴的离散导致他们更加艰难的各自为战。相同的年龄让我与这些 80 后的师弟、师妹很快成了好朋友,与他们一起故作老成地谈笑风生,聆听他们彻夜不眠思考的艺术问题,欣赏他们对世界淳朴地描绘方式。相同的成长背景,坚定的艺术信念,使他们不谋而合地聚集在一起。他们出生在山野的怀抱,对自然是如此熟悉和亲切,但他们又不得不在信息发达的都市谋取艺术创作的资本。生性的单纯遇上城市的繁杂,绘画是他们得以表达的最安全、最彻底的方式。

  转眼又过去了三年,这三年中我参与的基本都是普艳、孙瑾、马丹、管赛梅、荀贵品、陶发、李瑞、苏斌、刘仁仙等 80 后艺术家的活动,缘因这些活动都生发在云南,在我的周围。按照通俗情感理论的推断,他们也难免一些“痛”。当其他地域内的艺术家在逐步培养起的本土收藏空间如商会、企业、政府机构的支持与呵护下减压顺进的同时,他们可以共享的只有团队自身在艺术创造中的不断突破。“云南种子”、“过桥米线”、“圭山看台”这些带有明显地标性的题目成为他们推荐自己的主要方式,这样的开始注定会使他们每个人的个性特征有所损失,尽管每个个体的个性客观存在,观众的印象先行往往会使他在步入展厅之前就已建立了共性关联,同样抱着整体性经验离开。在相互砥砺中成长的彼此,面对一些相似的生存体验偶也做出一些近似的表达元素,而年复一年的知己情愫与独立情感系统的树立不构成矛盾,由个体生命经验观照到世界理性观照是艺术家蜕变的必然过程,也是他们进步的导向。

  70 后学长也偶尔参与这些活动,但接触越发少起来,这意味着他们出去后与云南的关系渐渐疏远,但不是感情上的疏远,只是机会多寡的问题。 70 版也好, 80 版也罢,他们都是云南的种子,共同传达着云南艺术永不褪色的生命意识与自然关怀。所以,我一直在寻求让他们再次同台的展览机会,为线索完整的文本研究构建最坚实资料平台。也希望通过此种方式的展览,支持对更多问题的探讨,诸如同一方水土滋养的艺术家,为何 70 后艺术家不得不选择背井离乡的主动出击,而 80 后艺术家驻扎在这里更显得游刃有余?是市场机缘的问题,还是语言方式的问题?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本文来源:中华收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