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瞎跟风玩收藏了!这4类人群戳中90%藏友,看看你属于哪一种?
近刷到不少朋友晒收藏,有人抱着一堆“老物件”沾沾自喜,有人却能对着一件小东西说出前因后果——其实民间收藏圈里,早就悄悄分了不同的人群,从一开始跟风凑热闹,到后来沉下心做鉴赏,每一步都藏着不一样的故事。
先说第一种,“跟风尝鲜党”。这拨人大多是看别人玩收藏火了,自己也想凑个热闹。可能刷短视频刷到有人晒字画、古币,觉得“这东西能升值”“拿着有面儿”,就立马下单买几件。他们基本没做过功课,分不清“仿品”和“真品”,买的时候全凭卖家忽悠,家里堆的大多是批量生产的工艺品,问起藏品的年代、工艺,十有八九答不上来。我邻居王哥就属于这类,前两年跟风买了一箱子“民国瓷碗”,后来懂行的朋友一看,全是近几年的仿品,气得他再也没碰过收藏。
第二种是“经验摸索派”。这类人比跟风党进了一步,吃了几次亏后,终于明白“收藏不能瞎买”。他们会主动查资料,关注几个收藏博主,去潘家园、古玩市场时也会多问几句,慢慢摸出点门道。比如买老家具,他们知道要看木材纹理、榫卯结构;买邮票,会研究发行年代和存世量。不过他们的知识大多是“碎片化”的,没形成系统,遇到复杂的藏品还是容易走眼。我同事小李就是这样,前阵子花五千买了幅“地方名家字画”,以为捡了漏,结果去鉴定才知道是仿作,好在他及时止损,现在正跟着老师系统学鉴定呢。
第三种叫“专项深耕族”。到了这个阶段,收藏已经不是“玩票”,而是成了正经爱好。他们不贪多,只盯着一个领域钻——有人专收老相机,从胶片机到旁轴机,每一款的生产背景、性能参数都门儿清;有人痴迷老银饰,能通过花纹判断是哪个朝代的工艺;还有人专玩红色收藏,从老报纸到纪念章,每一件都能说出背后的历史。我认识的张叔就专收老钟表,家里摆了上百个,大到落地钟,小到怀表,每一个的机芯、产地他都了如指掌,还经常帮博物馆做修复,妥妥的“民间专家”。
最后一种是“文化传承者”。他们玩收藏,早已超越了“升值”“爱好”的层面,更看重藏品背后的文化意义。比如有人收藏老农具,不是为了卖钱,而是想留住农耕文明的记忆;有人收藏地方戏曲道具,是为了保护即将失传的非遗文化;还有人会把自己的藏品整理成册,办小型展览,免费给大家讲解,让更多人了解收藏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我老家有位老先生,收藏了一辈子老皮影,不仅自己修复破损的皮影,还教年轻人皮影戏表演,他常说:“这些东西不是我的私产,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得让更多人知道才行。”
其实民间收藏没有高低之分,谁不是从“跟风”开始,慢慢在摸爬滚打中找到自己的方向?重要的是别只盯着“值钱不值钱”,多问问“这东西有什么故事”“能学到什么知识”。说不定哪天,你也能从“玩藏”变成“懂藏”,在收藏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和价值。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别再瞎跟风玩收藏了!这4类人群戳中90%藏友,看看你属于哪一种?
- 收藏家为何痴迷至深?他们不怕贫穷,只怕失去心中的珍宝
- 好东西:就是越放越值钱!
- 哥窑成谜:为何市场却越卖越贵?
- 为何藏友说:99.99%的藏家玩不了南宋官窑
- 艺术市场暗潮汹涌:68万亿财富交接中,藏家将何去何从?
- 博物馆专家预测:这些就是未来中国的天价文物
- 古董市场货源危机已来临:手上的藏品可要藏好了
- 经济越冷,艺术品越火?现在入手收藏,可能正踩准了节奏!
- 古玩收藏的黄金时代:珍藏与机遇的完美结合
- 文物市场新政策:属于民间藏家的黄金时代来了
- 2025年,谁还没买件艺术品?这波消费革命真的来了
- 收藏:最高境界的品位!
- 只要藏品不假,任凭风吹雨打,市场正在检验着谁才是真正的收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