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收藏八大怪象:是怪圈作祟还是另有隐情?

发布日期:2025-08-20    来源:中国收藏网    责任编辑:弘仁元    阅读:1071   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人们的认知里,收藏乃是一个对文化水平要求颇高的行业。可现实却令人咋舌,不知有多少人连基本的表达都磕磕绊绊,也未曾潜心研读几本专业书籍,却大言不惭,自视甚高,仿若自己已站在行业之巅。我于收藏之途,始终如履薄冰,每日都在孜孜不倦地汲取新知识,不断充实自我。然而,又有太多人不过是略沾文化的边儿,便急不可耐地以专家自居,实在令人汗颜。

且看这第一怪象:“没藏品内涵菜,出书鉴宝赚外快”

image.png
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在媒体前直言:“鉴宝并非故宫专家的专长。”缘何如此?只因专家们日常接触的皆是出土文物与馆藏珍品,其工作重心仅在于文化历史的研究,全然无需应对真伪鉴别的压力。再者,文博从业者严禁私自收藏与买卖文物,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专家从未凭借自身能力在市场中购得真品。那些所谓的鉴宝专家,整日对着他人的藏品指指点点,收取鉴定费却毫不手软。我内心实是钦佩,这般厚脸皮的境界,我怕是难以企及。

再瞧第二怪:“鉴定班出师快,瞎蒙乱猜一大害”

image.png

成为鉴宝专家的诸多益处众人皆知:既无相关法律约束,鉴定失误亦无需担责。诸如“刘岩骗宝”“金缕玉衣案”“汉代玉凳”等事件中,专家们皆能全身而退。于是乎,心怀不轨之人便绞尽脑汁,妄图跻身专家之列。即便没有文博机构的头衔又何妨?参加个短期速成班,耗费数月背诵些“鉴定术语”,便可自诩专家。更有甚者,连这般麻烦都省去,直接注册文化公司,自封专家名号。我曾目睹各类收藏品诈骗案被侦破后,发现其中竟有保安冒充专家,小学文化程度者也敢妄称专家,甚至有近视上千度之人也来滥竽充数。由此可见,古玩行业的鉴定门槛已低至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

第三怪:“只征集不收拍,顶级拍卖很心塞”

image.png
那些顶级拍卖行,虽响应“让文物活起来”的号召,对外进行象征性征集。可一旦民间藏友送去藏品,却大多遭拒。若因是假货或档次过低而不收拍倒也罢了,可诸多藏友遭遇的却是拍卖行派出的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寥寥数语便将人打发。实际上,很多时候并非藏品质量不佳,而是高端市场自身的态度作祟。垄断的甜头难道不诱人?圈子文化的庇护难道不惬意?又怎会轻易将利益蛋糕分给民间藏家?有人声称是因民间假货泛滥,拍卖行不敢接收,可若仔细探究,近年来有多少珍贵文物从民间流失至海外?个中缘由,众人心中自明。

第四怪:“只要来就收拍,野鸡拍卖玩得嗨”

image.png
正规拍卖行将民间收藏的大门紧闭,这便给了各地“野鸡拍卖”可乘之机。它们注册公司,将场地装修得富丽堂皇,摆满赝品,再招募闲散人员用花言巧语诱骗藏友,甚至聘请知名专家为其站台。不管是何种破铜烂铁、顽石一块,皆被吹嘘成价值连城的宝贝,号称价值数百万乃至数千万。只要藏友缴纳鉴定费、服务费等各类前期费用,便承诺“快速成交,一夜暴富”。毫不夸张地说,但凡在收藏行业稍有经历的藏友,几乎都曾被这类野鸡公司坑骗。

第五怪:“古玩市场大换代,新老体系倒过来

image.png
为何收藏骗局层出不穷?只需留意古玩市场的变迁便可知晓。往昔的地摊,高手云集,竞争激烈,可谓“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如今的地摊,却是新手扎堆,水平低下,老物件反倒不如新物件畅销,尽是一帮妄图“捡漏”的投机者。那些可作基础学习的老普瓷器、明清玉器、传世钱币,他们根本不屑一顾,只因价格低廉。他们一心只想花费数百元捡得价值数百万的漏,一出手便非官窑、高古玉、银元大珍不可,好似唯有如此才配得上自己的身份。古玩商贩们自是乐开了花,寻觅精品固然艰难,批发赝品却易如反掌。

第六怪:“眼高手低靠瞎猜,一心只想发大财”

image.png
直至如今,仍有一事令我费解:全国号称有八千万藏友,可为何绝大多数人连一本完整的鉴赏书籍都未曾翻阅,一次换手交易的实战经验都未曾积累,甚至连自己藏品所属年代、材质,乃至上面的文字都辨认不清,就敢痴心妄想凭借“祖传古董”一夜暴富?难道富豪们皆是愚人,甘愿将巨额财富交付于一个一无所知的新手?各类鉴宝艺术品公司难道也是蠢货,有发财良机却拱手相让,还日日致电相邀?那些地摊摊主难道也是傻帽,将“国宝”公然摆放,苦苦哀求他人捡漏?到最后,究竟谁才是那最大的愚人?

第七怪:“海外‘老爷’拜三拜,自家文物都不爱”

image.png

说实话,如今提及我国是瓷器文化的开创者,拥有上万年的玉器传承,我都深感羞愧。为何?只因百年前被列强掠走的中国文物,在如今的拍卖场上竟摇身一变,成为“传承有序”“名家旧藏”。中国富豪们不惜重金,竞相将财富奉送给外国“老爷”。国外设定的标准成为行业“圭臬”,反观国内的鉴定队伍,却混乱不堪。自家文物的鉴定需仰仗国外标准,国内民间藏品若缺乏“传承有序”的证明,便前途黯淡。这也致使文物流失与走私现象愈发严重,人们不惜冒险将民间文物偷运至国外,只为获取那所谓“传承有序”的身份。不禁要问,为何国内专家当年能在民间发掘众多国宝,如今却一件都不敢确认了呢?

第八怪:“潜规则处处在,让人心酸又无奈”。

image.png
踏入收藏这一行,不仅要练就锐利的眼力,更要深谙其中规则,否则便会如无头苍蝇般四处碰壁。欲寻师傅引领?先得展露财力,以证自身“天赋”。欲自学成才?那些“售假不退”“买定离手”的旧规陋习又令人望而却步。欲跻身高端圈子?也行,虽无前期费用,但需加入会员,还得先拍卖几件藏品以彰显实力。欲拓展人脉?雄厚的资金、珍贵的高端藏品、频繁的生意往来,普通人又能拿出哪样?归根结底,这些稀奇古怪的现象,皆是掌握信息之人利用信息不对称,对低端玩家进行的掠夺行为。所幸当下处于移动网络时代,网拍、直播、二手交易日益兴盛,让更多人得以洞悉真相:收藏绝非一步登天的美梦,而是逐步积累财富的漫长旅程。

若想避免受骗,实则简单。只需降低心理预期,脚踏实地打好基础,循序渐进,从收藏小物件逐步过渡至精品。在此过程中,方能慢慢收获心仪的渠道、人脉与回报。否则,上述种种乱象必将持续对你进行无情的盘剥。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本文来源:中华收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