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收藏是个传奇:用200元赚到几亿...
诀窍一:认准目标,不懈努力
1968年,他首次参加伦敦拍卖会,是当时第一个出现在国际拍卖会上的中国人。此后,他又走南闯北,海内外哪里有大型文物艺术品拍卖,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如今,他的“云海阁”里,陶瓷、玉器、钟表古玩、传统书画、华人油画……应有尽有,几乎每一件都是精品。
成功出于勤奋。也许不少收藏爱好者觉得张宗宪的收藏是“高山仰止”。其实,回顾张宗宪的收藏历程,他也是从很少的原始积累,靠着勤奋努力一步步闯出来的。
诀窍二:由我得之,由我遣之,搞好以藏养藏
古董店开设最初,张宗宪购进了不少价廉物美的瓷器,后又以几百万元抛出,获得了一定的原始积累。
1980年,香港苏富比推出了著名收藏家、旧时在上海经营古玩生意的仇焱之的遗产———一批质量上乘的明清官窑瓷器,张宗宪看准了这个机会,购入不少精品,若干年后再重新投入市场拍卖,获利甚丰。
1999年和2000年,他委托香港佳士得办了两次专场拍卖会,两场专拍几乎所有的拍品都得以高价拍出,成交金额达上亿港元,为当时陷入疲弱的拍卖市场带来了生气。
尤其是雍正《青花五蝠九桃纹橄榄瓶》,以1104.5万港元成交,创下当时清代青花瓷器的最高价。
这次,张宗宪打算把毕生书画收藏中的大部分作品分四次在苏富比拍卖,今年是第一次,总估价达到7000万元港元。
会买更要会卖,否则也不能造就今日“云海阁”丰富的藏品。从“瓷器专场”获利转到书画投资,再到今天推出“书画专场”,张宗宪由我得之,由我遣之的收藏心态十分具有借鉴意义。
诀窍三:不怕交学费,虚心好学
上世纪80年代末,张宗宪认为瓷器收藏已达到一定的高度,在“退出”瓷器收藏之后,张宗宪又开始进入当时并不为人看好的中国近现代书画收藏领域。
一开始由于经验不足,他也买过赝品,付了一些学费。但他没有气馁,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短短两三年间,硬是成为一个字画鉴定的行家。90年代末,在书画市场上创出佳绩的作品,几乎都是张宗宪买走的。
如1992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张大千的《灵岩山色图》笔墨酣畅,为大千晚年力作,结果被他顶至429万港元,创下当时中国近现代字画的市场最高价;另一件陈逸飞的油画《浔阳遗韵》,张宗宪以137.5万港元竞得。
1993年上海朵云轩首届中国书画拍卖会上,他共买下价值200多万元的拍卖品,约占全部成交量的三分之一,成为头号买家,其中丰子恺的《一轮红日东方涌》,被他以11.5万元拍得,创下当时丰子恺作品的最高价。中国嘉德历次拍卖会上,张宗宪也是常客。
1997年中国嘉德推出仅名片大小的齐白石《蝇》,张宗宪力挫群雄,在18万元价位上锁定,加上佣金,合计19.8万元。
如今,这些曾被张宗宪以大手笔买入的作品,早已飚升至天价。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他的收藏是个传奇:用200元赚到几亿...
- 《文物保护法》的新规:重塑古玩市场格局,引发六大变革!
- 古玩市场持续低迷 是古玩艺术品收藏最佳时机!
- 古玩市场低迷:真正的藏家却马不停蹄
- 他们才是处在整个收藏界“金字塔”顶端的民间高手
- 收藏界开始明朗了,未来谁拥有最多的精品藏品,谁就拥有最多的社会财富
- 收藏艺术品象征着一个人的文化品位和社会地位,富豪藏家大量加入引发市场巨变
- 艺术品银行的准入密码:书画与钱币的价值通行证
- 收藏学问:宋代官窑鉴定五大细节
- 瓷器收藏江湖:揭秘三层收藏者的认知壁垒与生存法则
- 艺术品已成为资产,艺术收藏热潮正在富豪圈蔓延
- 为什么说:古玩有灵性,能给藏家带来好运
- 别再小看民间藏家!一场颠覆认知的文化财富革命,正在悄然爆发
- 收藏:最高境界的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