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收藏热潮再度袭来,藏品增值幅度将迎来新高
在我国制定的“十四五”期间,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被重点提出。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是“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大任务。如何通过数字化,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从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重要的课题。
文化产业数字化是趋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 4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20 年 12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 9.89 亿。如果我们单看其中的文化消费用户,就会发现,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的用户规模分别达到了 6.58 亿、4.6 亿、5.18 亿、9.27 亿,值得注意的是,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了 8.73 亿,用户数在 9 个月时间内增长了 1 亿,增长迅猛。
越来越多的人群正在被互联网加速囊括进来,特别是新生代的年轻人,他们进入互联网的第一站,就是数字文化消费。疫情更是加速了数字化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 年一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国文化企业受到较大冲击,营业收入下降明显,根据对全国 5.9 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调查,上述企业实现营业收入 16889 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 13.9%。
不过,基于互联网的数字文化新业态,如广播电视集成播控、互联网搜索服务、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数字出版等 16 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 5236 亿元,增长 15.5%,保持较快增长。传统文化产业在疫情中萎缩了十几个百分点的市场,而数字文化则增长了十几个百分点。这是一个颇为值得注意的苗头。
此外,官方也动作频频,持续加码数字文化。就在不久前,由中宣部和财政部共同发起设立了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母基金,据悉目标规模 500 亿元,首期已募集资金 317 亿元。基金的投向正是瞄准数字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数字化激活收藏热潮
随着新基建加速布局、智能化技术不断发展,文化产业数字化激活了早已蓄势待发的民间收藏热潮,大有可为。“十四五”数字经济专项规划、新时期推动“互联网+”政策文件等一系列重磅政策落地在即。伴随5G、互联网、数字化等新技术,文化产业数字化让艺术品数据化、资产化、金融化成为现实,不仅优化了文化产业结构,也为文化艺术产业数字化奠定了基础。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和要素,文化产业数字化在加速艺术品数字化、平台化的同时,也繁荣了艺术品市场。为广大人民群众扩大优质内容供给,进一步促进了艺术传播和文化传承,更好地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
坚持以社会效益为导向,拥抱新技术新业态,基于综合性的数字化服务平台,盘活民间收藏市场,既能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也能充分释放民间藏品价值。
艺术品市场拥有的广阔空间
在西方发达国家,80%的富豪会将30%的资产配置为艺术品。英国巴克莱银行曾分析指出“中国艺术品市场潜在的需求是六万多亿元,而目前的规模只有几千亿元,更是突出了我国艺术品交易市场的需求还远远未能达到饱和的程度,在疫情平息后即将爆发的经济消费来看,藏品的增值幅度将迎来新高是必然的趋势。
文化艺术品与商业资本结合,其趋势化或将在未来几年中势不可挡。业内指出,在多重政策红利催化下,数字经济将掀起新一轮艺术品收藏高潮。有机构预测:“十四五”期间,5G、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产业有望带动超过60万亿元的经济产出,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增加更强动力。
艺术品收藏热的兴起,一方面和我国近年来坚定文化自信、对传统文化的大力弘扬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文化产业数字化也进一步激活与释放了艺术品收藏市场的潜力,让文化和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艺术品金融化势在必行,看不懂又错过一个风口!
- 古董认购新资产,打破艺术品发展围墙,催动产业升级
- 国家发改委:将重点发展文化文物相关产业
- 文化艺术品行业:政策护航,迎来黄金发展期
- 艺术品成新风口?企业蜂拥,政策撑腰,未来已来
- 2025-2035中国古玩市场前景究竟如何?
- 文物市场新政落地,民间收藏迎来价值释放新周期
- 光明日报:国家政府重磅扶持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几大措施让艺术品市场走向巅峰!
- 文物市场新政策:属于民间藏家的黄金时代来了
- 重磅新规!古董流通全面解禁,文物交易迎来新时代
- 从“无价”到“有价”!艺术品评估担保体系如何解锁千亿文化资产密码?
- 艺术品市场 | 中国艺术品30年的崛起传奇!
- 古玩艺术品市场在调整,避免被市场淘汰要解决两个问题
- 市场新风口:艺术品从世界格局到家庭财富,文化财富浪潮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