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范宽的高峰与朱锐的南渡——两宋《溪山行旅图》

发布日期:2022-08-03    来源:中国收藏网    责任编辑:匿名    阅读:1028   版权与免责声明

行旅题材的中国绘画,知名度最高的非范宽《溪山行旅图》莫属。

北宋刘道醇在《圣朝名画评》中这样评价范宽:“性温厚,有大度,故时人目为范宽。居山林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其妙。”

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也说他 :“进止疏野,性嗜酒好道。”

由此看来,范宽确是位个性落拓的求道者。

宋人崇尚天人合一,他们知道,人不能自大到认为可以征服宇宙,我们只是宇宙的过客,所以,用“行旅”,不是“旅行”,人要尊敬自然,要留下谦卑。范宽尤深谙其道。

范宽是陕西华原(今耀县)人,活动于北宋前期,他的作品多取材于其家乡陕西关中一带的山岳,雄阔壮美,笔力浑厚。画面多采用全景式高远构图,著名书画家米芾在其《画史》中说“范宽山水,显显如恒岱”。

北宋 范宽《溪山行旅图》立轴 绢本 浅设色

206.3×103.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范宽的《溪山行旅途》中,画面几无人迹,仅行旅二人打赤膊、扇扇子,四头驴背驼重物、步履蹒跚。其余,就是未经触及的自然了。这正合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尘俗的世界,人们有数不尽的包袱,放不下的执著。画中旅人前行的道路似乎宽广,但却看不到天,因为连抬头的时间都没有。山路间行商的小小驮队又显出了人世间生活的脉搏,自然与人世的生命活动处于和谐之中。

北宋 范宽《溪山行旅图》(局部)

北宋末年,随着金兵南下,皇宫里的大量珍宝绘画开始流散于民间,其中也包括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范宽之后百年,靖康元年(公元 1126 年)闰十一月,汴梁城破,北宋朝廷在南逃的路上越走越远。在这茫茫的流亡队伍中曾有一位画家——朱锐。

生活于 12 世纪的河北人朱锐原是徽宗朝宣和画院待诏。国破家亡后的南行之路没有尽头,一路跋山涉水,盛世年月里案前弄管挥毫,听园中鸟鸣花落早已远去,他怎也想不到堂堂大宋的河山如此坎坷。直到绍兴年间(1131—1162年),朱锐才在临安城重新找到组织,复职画院。

路上这一切朱锐看在眼里,多年后重回画案前,连同再也回不去的故国河山,自己的家乡冀州,和数不清多少次梦到的路途上这一幕幕一一绘在绢素之上。

南宋 朱锐《溪山行旅图》页 绢本设色

26.2×27.3 cm 上海博物馆藏

朱锐的这幅《溪山行旅图》(又名《盘车图》),描绘严冬时节长途跋涉的南渡车队。在一座大山脚下的浅滩流水畔,岸边有一条小路蜿蜒伸向山坳。小路的转弯口已有一辆车子在上坡,坡度很陡峭。车轮后一个仆人正在帮助往上推动。水边不远的小路上还有一个刚上岸的行人,头戴毡帽,身穿夹袄,伛偻着身子冒寒赶路。

近景详细描绘了一辆三头牛拽拉的车子:三牛并头驾驭,一人挥鞭赶车,车子正涉水而渡,车篷上堆满了积雪,车板后还蹲着一只家犬。一位戴着风帽,留着胡须的男子,骑着小毛驴紧跟车后,看样子,车内所乘的,也许正是他的家眷。——这是一个家庭,或在迁徙的路上,或为投亲于途。此图车篷、树梢、崖端白雪覆盖,雪雾迷蒙,寒气袭人,更显行旅的艰辛。

两幅《溪山行旅图》相隔百年,朱锐的这幅或是为了致敬前辈范宽,亦或是他曾有幸一睹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虽同为溪山,同为行旅,但意境早已两别。

宋 佚名 《盘车图轴》绢本设色

109×49.5cm 故宫博物院藏

宋 佚名 《盘车图轴》 局部

宋代的另一幅《盘车图轴》同样见证了迁徙路上的艰难。图中装满货物的牛车正在艰难地向山上行进,货物已将车架压得有些变形。一只小狗出现在车轮旁,一边高声呼叫着通知客人的到来,一边左右奔跑,似欲助牛车一臂之力,画家将小狗热情急切的心态表露无遗,亲切动人。

《东京梦华录》记 :

“前后二人把驾,两旁两人扶拐,前有驴拽,谓之串车”。

串车前有车辕,可接驴、骡、牛等牲口,车后伸出两条辕木,由人把持辕木以保持车身平衡。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本文来源:中华收藏网